
小爱(化名)在遭遇社团排挤及家庭冷漠后,开始每天夜里与 ChatGPT 对话,倾诉学业压力与情感孤单。然而长期依赖,逐渐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一旦 AI 回应不如预期便焦躁不安,最后求医,被诊断为「AI依恋型社交逃避者」。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慧技术的普及,ChatGPT 等虚拟对话系统正成为许多人生活与情感上的新陪伴者。AI 以「随时在线、不批判、极具耐心」的特质,提供人们倾诉与支持的空间。然而这样的「虚拟陪伴」虽带来即时慰藉,却可能引发一种新兴心理现象「AI情感依赖症候群」(Emotional Dependency Syndrome on AI)。
精神科医师杨聪财表示,许多使用者在与 AI 对话后,感受到「被理解」与「被倾听」的满足感,甚至产生「AI 比人更懂我」的依附情绪。即时回应会刺激大脑多巴胺分泌,产生短暂的愉悦与安全感,形成「奖励回路」。长期下来,人们可能逐渐以虚拟互动取代真实关系中需投入时间与情感的连结,造成社交退缩与心理依赖。
此外,AI 的「不批判」特性,也使许多人将其视为安全的情感出口,用以逃避焦虑或现实挫折。杨聪财说,研究显示,这样的依附往往与深层心理创伤相关,例如原生家庭缺乏关爱、人际关系受挫等,使得使用者在 AI 对话中寻求被理解与被接纳的替代性慰藉。
杨聪财表示,年轻族群是此现象的高风险群,Z 世代在网路环境中成长,习惯以社群媒体交流,对面对面互动反而感到不安与压力。
一名大学生「小爱」(化名)在遭遇社团排挤及家庭冷漠后,开始每天夜里与 ChatGPT 对话,倾诉学业压力与情感孤单。她坦言「它不会批评我,也不会打断我,跟它说话比和朋友聊天自在得多。」然而,长期依赖下,她逐渐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一旦 AI 回应不如预期便焦躁不安,最终被心理师诊断为「AI依恋型社交逃避者」。
杨聪财提醒,AI 虽可成为倾听工具,但不应取代真实的人际互动。若长期让 AI 承担情感寄托,可能削弱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交韧性。应有意识地限制 AI 使用时间,并主动维持与朋友、家人的真实交流;在孤单或低潮时,也可寻求心理师、牧者或信任的亲友协助。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慧技术的普及,ChatGPT等虚拟对话系统正成为许多人生活与情感上的新陪伴者。(本报资料照片)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