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国心脏学会理事、台湾新光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洪惠风指出,由血糖、肥胖、血压、血脂组成的「死亡四重奏」,不仅常同时并存,也是动脉硬化、心脏病或中风等的共同根源。
肥胖是许多疾病的根源,数据显示,约八成糖尿病患者、三分之二肥胖患者,最终死因皆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洪惠风解释,第二型糖尿病与体重高度相关,肥胖不仅影响血糖,也与高血压及高血脂关系匪浅。
洪惠风说,肥胖造成的问题有二,第一是与肥胖本身相关,包含,呼吸中止症、关节炎、脂肪肝甚至癌症等等,其次是与脂肪细胞会分泌类似荷尔蒙的物质有关,这些物质会引发全身慢性发炎、增加血管病变与中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动脉硬化是心脏病与中风的核心关键,而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包括三高、肥胖、年龄、抽菸与缺乏运动。洪惠风以「垃圾掩埋场」比喻血管壁,当坏胆固醇等垃圾不断堆积、血糖升高则让血管更快被填满,造成动脉硬化加速。
洪惠风提醒,「控制三高才能避免恶性循环,血糖与体重管理尤其重要!」近年研究显示,部分药物除降糖外,还能减重并带来器官保护效益。例如传统药物二甲双胍价格低廉且广泛使用,而最新研究显示,它可能具有抗老化与延缓失智的潜力、SGLT2抑制剂则能帮助排糖,不仅减少2%-4%体重,还能降低心脏与肾脏病风险,但副作用可能是泌尿道感染。
最后则是肠泌素类药物,包括俗称「瘦瘦针」的GLP-1 RA以及GLP-1/GIP,「这类药物是当红炸子鸡」,洪惠风分享,研究显示,GLP-1 RA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与体重,还能降低心血管与肾脏疾病风险,并改善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及膝关节不适。研究也指出,单用GLP-1 RA就能降低心脏疾病与死亡率风险;而GLP-1/GIP的器官保护效益仍需更多临床数据验证。
不过洪惠风也提醒,使用肠泌素类药物减重虽有效,但也可能造成肌肉量下降,必须搭配重量训练与蛋白质补充。若停药后复胖,往往是脂肪增加,肌肉却无法恢复,因此行为改变、运动与饮食调整仍是长久维持的关键。
洪惠风最后强调,心脏病、中风及三高慢性病其实都可预防,即使是青壮年族群,也应定期检视体重、血糖等健康指标是否达标,并维持良好生活型态,才能有效延缓动脉硬化与老化速度,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门。
台湾莺歌怡儿诊所院长周君怡指出,若能减重15%,第二型糖尿病有机会「逆转」,不必再依赖药物,这不仅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质,也减轻健保与社会成本。近年医界认为病态肥胖是一种疾病,须要积极介入,且有多种减重药物上市,其中,最受嘱目的就是GLP-1受体促效剂。
周君怡指出:「它的主要作用于肠道和脑神经,产生‘饱足感’。它并非完全抑制食欲,而是让人能更好地控制食量,达到‘七、八分饱’的状态,进而改变饮食行为。」但在看到体重下降后,就得开始进行行为改变的卫教,由于单靠药物并非长久之计,快速减重可能伴随肌肉流失,要维持体重就得靠运动,因此「减重+重训」必须并行。

近年医界认为病态肥胖是一种疾病,须要积极介入;示意图。(图/123RF)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