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选择吃素,可能是为了减重、排毒,或觉得「素食比荤食健康」,但事实上却不如此。重症医师黄轩指出,现代饮食环境里,素食不等于清淡,素食餐点常是披着健康外衣,却暗藏油脂陷阱,如茄子吸油、炸豆皮酥香、麻辣素火锅飘满辣油,这些看似无害的素食料理,可能比一份炸鸡餐更油、更伤身,「高油素食」恐变成腰围、胆固醇和血糖的隐形杀手。
陷阱一:天然吸油王。有些蔬菜的结构,天生是「油性磁铁」,如茄子为多孔结构,能吸走大量油,一盘200g炒茄子可吸掉30g油。香菇、杏鲍菇等菇类像海绵一样,炒后不觉油腻,但油脂含量激增。油麦菜、娃娃菜等叶片类蔬菜,大叶面积易挂油,一盘清炒就可能含近20g脂肪。
陷阱二:「伪素食」。许多加工素食,脂肪含量超乎想像,如素肉、素鸡块用大量植物油与淀粉制作,油炸后脂肪含量直逼速食炸鸡;炸豆皮、油豆腐等豆制品,在高温油炸中吸满油脂,一块小小油豆腐就能带来惊人的热量;素香肠、素丸子为了模仿肉的口感,常加入椰子油、棕榈油等饱和脂肪。
陷阱三:素食的烹饪模式。素食餐馆常见「素食重口味」,如宫保素鸡丁、糖醋素排骨是炸过再上糖醋汁,热量双倍;麻辣素火锅的汤底用大量辣油,豆皮、蔬菜全吸饱油,而素炸春卷的外皮酥脆,但其实就是「淀粉+油脂」炸弹。
陷阱四:过量植物油。别以为素食就能避开高脂饮食的坏处,研究指出,过量植物油与饱和脂肪同样会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
陷阱五:植物油通通健康?这些是要看「脂肪酸组成」与「烹调方式」,如橄榄油、芥花籽油推荐日常烹饪或凉拌;花生油、芝麻油为适量点缀;椰子油、棕榈油避免天天使用,尤其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黄轩说,高油素食者的胆固醇与体重问题,和荤食高脂饮食者没有本质差异,如果再搭配白饭、面条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血糖与胰岛素阻抗问题更容易浮现。
大家应多注意降油五技巧,第一、炒茄子先水煮,因茄子结构像海绵,先烫过再快炒,油吸附量能大幅下降。第二、油豆腐、炸豆皮脂肪含量超高,换成清蒸豆腐、卤豆干,少油又保留蛋白质。第三、火锅选清汤底,麻辣汤底用大量辣油,改成番茄汤、菌菇汤,蔬菜吸汤更清爽。
至于,烹调时应善用喷油壶或刷油,控制每次下锅的油量,比直接「一大匙一大匙倒」更精准。并少用「重油二次加工」,避免炸后再挂酱汁的做法,如糖醋素排骨、宫保素鸡,以防油、糖双重打击。
黄轩指出,素食,本该是与清淡、健康、天然画上等号,但在现实生活中,「高油素食」却常常变成腰围、胆固醇和血糖的隐形杀手。 别忘了「素不等于清淡」,聪明吃素才能让绿色真正带来健康,而不是隐藏的油脂陷阱,才能避免「假素食,真发胖」。

重症医师黄轩指出,现代饮食环境里,素食不等于清淡,素食餐点常是披着健康外衣,却暗藏油脂陷阱,「高油素食」恐变成腰围、胆固醇和血糖的隐形杀手。(123RF)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