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陈先生平时工作繁忙,为了监测睡眠状况,特地戴上手表睡觉记录数据。装置显示他每晚平均有7小时睡眠,其中约1.5小时为深层睡眠,但他却长期感到疲惫,白天精神不济。半年后就医检查,确诊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原来半夜大脑为了自救,不断因呼吸中止而微觉醒,深度睡眠遭到破坏。
精神科医师杨聪财表示,这案例凸显了「理性数据」与「主观感受」之间的差异。医学上对失眠有客观定义与诊断依据,例如透过多频道睡眠检查(Polysomnography)监测脑波、呼吸与心律;诊断标准则包括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夜间频繁醒来、总睡眠过短,或睡眠效率低于85%。然而,若患者主观上长期感觉睡眠品质差、白天功能受影响,即使装置数据「看似正常」,仍可被视为失眠体验。
他指出,像睡眠呼吸中止症或不宁腿症候群等疾病,都会反覆打断深度睡眠,导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穿戴式装置只能当作趋势参考,有时却无法精准侦测脑波细节,因此可能出现误导。真正的优质睡眠不只是时间长短,更涵盖生理修复、情绪整理、社会互动与精神安定等多面向。
杨聪财建议,民众可以从10个面向检测睡眠,包括入睡是否超过30分钟、夜醒频率、晨间精神、白天嗜睡状况、情绪变化、穿戴数据趋势、伴侣回馈是否打鼾或呼吸中止、是否建立睡前放松仪式、卧室环境是否舒适,以及是否需要寻求专业睡眠检查。
杨聪财说,若睡眠困扰每周超过3天、持续3个月以上,应尽早寻求专业协助。完整的睡眠评估必须兼顾理性数据与感性体验,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改善睡眠品质。
睡满7小时还是觉得累,精神科医师杨聪财表示,凸显了「理性数据」与「主观感受」之间的差异。(123RF)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