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洒进咖啡厅,刚从国外旅游回台的刘秀枝神采奕奕地赴约,尽管行程紧凑,她却毫无倦容,笑称自己「晚上一觉到天亮,连时差都没有」。
作为台北荣总特约医师、阳明交通大学医学院兼任教授,同时也是多本畅销健康书籍的作者,刘秀枝长期关注失智症与大脑健康议题。她强调:「维持良好睡眠,能有效保护脑功能,降低大脑神经退化风险。」
大脑夜间大扫除,要靠好好睡一觉。
「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刘秀枝开门见山地指出,睡眠是身体修复与代谢废物的关键时段。但睡眠状况因人而异,有人长期受失眠困扰,也有人像她一样,即使70多岁仍倒头就睡。
愈来愈多研究数据显示,睡眠与大脑健康密不可分。2012年科学家证实大脑存在「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这套「清道夫机制」会在睡眠时高效运作,尤其是深层睡眠阶段,能清除60%的脑内废物或毒物,包括造成阿兹海默症的类淀粉蛋白和tau蛋白。
研究:睡眠少于6小时,失智风险增加。
长期睡眠障碍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与多种疾病相关。
以阿兹海默症为例,患者常见的日夜颠倒、白天嗜睡、夜间频醒等睡眠周期障碍,这些症状过去常被视为疾病进程中的精神行为问题之一,但近年研究指出,睡眠障碍也可能是阿兹海默症的早期征兆,甚至是潜在的危险因子。
2021年4月,一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英国研究,针对7,959名受试者进行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50、60和70岁这三个阶段,每晚睡眠时间少于或等于6小时的族群,其罹患失智症的风险比维持7小时睡眠者高出30%。这项大规模研究证实,中老年阶段的睡眠不足,与失智症发生率具有显着相关性。
想要一夜好眠,除了作息与环境调整,刘秀枝也强调「饮食」对睡眠的影响,部分营养素有助眠效果,例如:
● 色胺酸:能转化为血清素与褪黑激素(melatonin),促进睡意。含有色胺酸的食物种类繁多,包括牛奶、香蕉、优格、鸡蛋、火鸡肉、坚果类食物如开心果等。
● 镁:放松肌肉、稳定神经。可从深绿蔬菜、海鲜、全谷物、坚果类等食物中摄取。
● 复合性碳水化合物:缓释能量避免夜间低血糖干扰睡眠。可从燕麦、地瓜、芝麻中摄取。
上述营养素,人体都无法自行合成,部分食物同时还有三种营养素,例如燕麦、芝麻等;刘秀枝表示,除了从饮食中摄取,也可尝试含有助眠成分的保健食品,对调整时差或生理节律紊乱,有一定辅助效果。
刘秀枝提醒,改善睡眠的根本,仍在于长期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她笑着说:「与其焦虑失眠,不如学《飘》里的女主角郝思嘉,告诉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放下压力反而睡得更香。」
刘秀枝分享,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提升睡眠品质的关键。她建议以下几项实用原则:
1. 午后不喝咖啡,但可视个人体质而定。
2. 每天规律运动,但睡前3小时不做激烈运动。
3. 晚上不抽菸、不过量饮酒。
4. 写下让你有压力的事情,烦恼10分钟后,把这张纸撕掉,放空睡觉去。
5. 睡前1小时开始培养气氛,如听音乐或读轻松书籍。
6. 养成规律的上床与起床时间;白天小睡不超过30分钟。
7. 仅睡觉或性行为时才上床,避免在床上看书、滑手机、追剧或工作。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