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美國人來說,買車是僅次於買房的重大財務承諾,因此考量重點要放在挑選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車輛。
購車資訊網站iSeeCars.com分析師包爾(Karl Brauer)說,消費者挑選車輛時的首要準則是,先思考「需要」什麼,然後才考慮「想要」什麼。另外,隨著人生階段的不同發展以及預算高低,考量結果當然也有差別。
許多擁有兩部汽車的家庭,通常使用目的並不相同,第二台車的使用目的通常是第一台車沒有的,例如小車用來通勤,休旅車則在全家出門時使用。
包爾表示,許多購車民眾經常落入一種陷阱,以為根據「需要」挑選車量,事實上卻從「想要」角度出發。他說,住在城市、通勤上班、車速通常不高、停車空間有限的民眾,插電式油電混合車或電動車等小型車輛或許是較佳選擇。
相對的,如果是住在懷俄明州偏遠鄉間、上下班單程就要50哩、經常需要載東西或送東西的民眾,大型車輛就比較符合需求,因為較為舒適、空間大,較有能力應付惡劣天候,加油之後可以行駛較遠距離。
購車研究機構「凱利藍皮書」(Kelley Blue Book)主編塔克(Sean Tucker)說,消費者對於汽車的特定需求應從實際考量出發。他說,一年當中有特定需求兩周的車子可以用租的,其他50周適合使用的車子就用買的。
塔克說,消費者買車時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為了極少出現的特定需求而買車。他舉例說,為了父母要前來一同過節而想要有三排座位的車子,其實是不需要的,因為價格要多花1萬5000元,只要每年兩次去租有三排座位的車子即可,購買車輛則符合實際需求即可。
包爾說,許多民眾前往經銷商看車時,都會為了特定車款心動。他說,經銷商有辦法讓消費者愛上正在促銷的車款,堪稱箇中高手,消費者當下反應只顧著喜歡,卻忘了理性思考,特別是經銷商急著讓某些車款銷空、好騰出空間做為新車展示的時候。
包爾指出,買車時千萬不要倉促做出決定,一個月是買車想要買車民眾的最低投入時間,必須積極搜尋想要車輛的各種訊息,能有兩個月以上的考慮時間更好。
包爾說,有買車計畫的民眾可從網路搜尋開始,查看評價留言,比較價格,尋找評價最好、具備較佳功能的車款。
對許多美國人來說,買車是僅次於買房的重大財務承諾,因此考量重點要放在挑選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車輛。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