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社交媒體上興起一股「不良資產投資熱」,許多廣告聲稱原價300萬美元的豪宅只要50萬就能入手,吸引不少新移民與投資者爭相投入。然而專家提醒,看似撿便宜的投資機會,往往暗藏法律與財務風險。
以橙縣爾灣為例,近期就有兩棟價值超過300萬美元的獨棟豪宅,因區區1萬多美元的物業管理費(HOA Fee)未繳而遭法拍,背後更牽涉一場橫跨中美的EB-5投資詐騙案與聯邦資產凍結風暴。
根據橙縣公共法拍紀錄,兩棟位於爾灣高機社區的獨立屋分別收到「止贖通知」(Notice of Default),違約金額僅約1萬美元出頭,但房屋市值均超過300萬美元。違約原因並非房貸未還,而是物業管理費長期積欠。
房屋所有權紀錄顯示,兩棟豪宅皆屬同一家公司名下。該公司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2015年提告的EB-5投資詐欺案主體。SEC當年指控該公司主事人涉嫌挪用移民投資資金,原本承諾用於房地產開發計畫的款項,卻被用於支付個人豪車、子女教育及房產稅等私人開支。案件曝光後,法院隨即凍結該公司所有資產,並委派接管人統一管理。
也因此,名義上屬於公司的房產,其實早已陷入法律與資金糾葛中。由於帳戶遭凍結,任何日常支出,包括物業管理費、地稅甚至維修費,都無法正常支付。最終,HOA成為「最小債主」,卻依法擁有優先止贖權,率先啟動拍賣程序。
南加地產專家、德倫學院創辦人鄭德倫指出,這類「欠小錢拍大房」案例極為罕見,一旦發生,往往意味著屋主陷入嚴重法律或財務糾紛。「一般情況下,若房屋仍有貸款,銀行會在HOA之前介入;但若為全現金購屋、且屋主帳戶遭法院凍結,HOA反而成為第一順位債權人。」他表示,這種情況在法律上被稱為「被動式破產」(Passive Insolvency),屋主未必惡意欠繳,而是因資產受限,連最基本支出都動彈不得。
鄭德倫強調,這起事件可謂「假欠費、真崩盤」,HOA欠費只是冰山一角。「當資金鍊崩裂、司法接管介入後,再富麗堂皇的豪宅,也可能因一筆小額欠費而被拍賣。」
目前,這兩棟豪宅的拍賣程序已由HOA委託律師事務所接手,後續若拍賣順利完成,最終成交價恐大幅低於市價。鄭德倫指出,這類房產背後往往存在複雜狀況。他說,近期在華人聚集區內,有不少市價4、500萬美元的房屋,因欠繳2、3萬美元的HOA費用而被拍賣,「這背後一定有不同尋常的故事。」
他解釋,有些案件涉及欺詐、恐嚇,或是屋主突然過世、遺囑尚未完成導致資產無法處理;也有部分情況是屋主忘記繳費,未意識到HOA在加州法律下擁有極高優先權。另外,部分屋主的HOA支付與銀行帳戶綁定,但若銀行帳戶出現問題,也可能導致意外違約。
鄭德倫提醒,若投資者在拍賣中買到這類房屋,實際上風險不小。「買下這個房子,只是買下了債權,但並不等於解決法律訴訟問題。若拍賣後未能解決相關訴訟,房屋無法順利過戶,先前支付的拍賣費用也可能打水漂,損失數萬美元。」他指出,即使後續能處理法律程序,也須支付不小的律師費用,且訴訟過程往往長達兩年以上,「許多人以為撿到便宜,其實是踩到大雷。」
對於如何避坑,鄭德倫建議,投資不良資產前務必調閱該物業的產權報告書(Title Report),確認是否存在訴訟或留置權問題。「若產權報告書顯示有法律訴訟,就一定要特別小心。」
他也提醒,近日不少華人社交媒體與自媒體平台出現以「不良資產投資可賺大錢」為名的群組與廣告,聲稱原價300萬的房子只要50萬美元即可入手。「這些廣告往往遮住房屋地址、資訊不透明,都是投資人應提高警覺的訊號。」鄭德倫表示,購屋前應確保資訊公開透明,尤其涉及被凍結資產或法拍物件時,更應諮詢專業律師與地產顧問,避免陷入法律糾紛。
爾灣近日兩棟市價超過300萬美元的房屋,僅欠1萬美元HOA費用就被拍賣。專家提醒,看似撿便宜的不良資產投資機會,往往暗藏法律與財務風險。(示意圖,選自爾灣市府網頁)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