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60年的追尋,一位藝術史學者聲稱揭開藝術史上最經典謎團之一:「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畫作中,女主角的真實身分,就是贊助畫家的10歲女兒。
根據紐約郵報報導,藝術專家安德魯‧葛拉漢-狄克森(Andrew Graham-Dixon)在推出新書「維梅爾:一段失落與重生的人生」(Vermeer: A Life Lost and Found)之前,率先在「倫敦時報」撰文提出這項驚人發現。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於1665年創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他長期為荷蘭代爾夫特城的一對夫婦:彼得‧范‧呂芬(Pieter Claeszoon van Ruijven)與瑪麗亞‧德‧克努伊特(Maria de Knuijt)工作,而這對夫妻信奉激進的基督教派「抗辯派」(Remonstrants)。
葛拉漢-狄克森推測,畫中那位神情若有所思、頭戴異國風頭巾、佩戴巨型珍珠耳環的少女,極可能就是贊助者夫婦10歲的女兒瑪格達蓮娜(Magdalena)。他指出,少女的裝扮象徵耶穌的追隨者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而「抗辯派」信徒正是以她及其他耶穌門徒的生活為榜樣。
「1667年秋天,瑪格達蓮娜應該12歲,若她如父母般屬於更激進的學院派(Collegiant),這正是她正式立誓歸主的年紀,」葛拉漢-狄克森說。他補充指出,維梅爾本人也是抗辯派信徒,並參與抗辯派聚會,他創作的每一幅畫作,「都受到瑪麗亞‧德‧克努伊特及其親近信徒(包括維梅爾本人)宗教信仰的啟發」。不過,這項新說法仍引發爭議。
根據「繆思:揭開藝術史傑作背後的祕密人物」(Muse: Uncovering the Hidden Figures Behind Art History』s Masterpieces)作者露絲‧密林頓(Ruth Millington)認為,這幅油畫未必是現實人物的寫照。她說,「這幅畫的魅力正在於它的神祕感。它並非要刻畫某個可輕易辨認的模特兒,而是一幅人像畫(tronie),用於描繪虛構人物的畫作。人們太常將畫作視為藝術家的自傳性作品,但實際上更具層次與想像空間。」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不同於許多荷蘭同時代畫家,維梅爾以「刻意保留意涵」著稱,他刻意讓觀賞畫作的人無法完全理解畫作的意義。
作者崔西‧謝瓦利耶(Tracy Chevalier)的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小說曾被改編為2003年由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同名電影,謝瓦利耶表示,這幅畫之所以迷人,正因為「它的答案永遠無法確定。」「你永遠無法知道她在想什麼以及感覺什麼,」她說,「若一切都被解開了,這幅畫就不再吸引人,而觀者便會轉向下一幅作品欣賞。」
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內展出維梅爾(Vermeer)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美聯社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