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NBC 4電視台報導,旅遊作家索菲葛登(Meena Thiruvengadam)自幼旅行,迄今足跡遍及七大洲、70多個國家與美國47州。長年的旅途中,她體會到「體貼、語言與語氣」在跨文化互動中的重要性。
索菲葛登說,如「征服」(conquer)、「探索」(explore)和「發現」(discover)等詞彙帶著殖民色彩,在部分國家不大受歡迎。她也分享幾句自己出國時不會說,但不少美國人經常說,然恐被貼上「惱人的美國人」標籤的詞語:
(What's the price in dollars?)
索菲葛登看過無數次美國旅客在國外掏出美金,店家一臉困惑。她指出,美金不是世上唯一貨幣,若表現出一副「美金是王道」的態度,只會讓人顯得無知。她建議出國前先查詢當地貨幣資訊,使用匯率換算App掌握預算。
(Everything is so cheap here.)
這句話彷彿是穿著印有「特權」字樣的運動衫到處走。她提醒,其他國家生活成本之所以比美國便宜,背後常涉及暴力、剝削,及鞏固全球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性問題。
(What state are you from?)
索菲葛登說,加拿大是省制,新加坡與摩納哥是城市國家,根本沒有「州」的概念,這樣的問題透露出旅人對目的地缺乏基本認識,也顯示他們無法理解世界各地存在不同制度與文化差異。
(Where's Starbucks?)
當旅人在他鄉異國尋找美國連鎖店,等同錯過深入在地文化與支持當地商家的機會。索菲葛登曾在雅典看見星巴克,但她選擇當地咖啡館,才有機會品嚐難忘的希臘咖啡,結識幾間至今仍懷念的小店。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英語是全球最多人說的語言,約15億人口使用。索菲葛登說,在英國、加拿大、印度、新加坡、菲律賓等英語為官方語言國家,聽見英語並不令人意外,但卻常聽見有美國遊客對此感到驚訝且讚賞,「這類言語可能隱含優越感」。
([X country] is a third-world country.)
將某國家稱為「第三世界」,特別是旅途中,會讓人感覺帶有批判與階級意味。索菲葛登說,她會使用「開發中國家」這類中性詞彙,更尊重當地,也不會顯得高高在上,「我希望受當地人歡迎,不該用批判性眼光看待這裡。」
(This isn't how we do it back home.)
她指出,自己曾在巴黎附近米其林餐廳參加一場試菜晚宴,一位美國同桌在第三道菜時中斷用餐流程,要求一份他在美國習慣吃的綠色沙拉,當下服務生震驚無比,主廚也並未理會其請求。她強調,旅行的魅力在於接觸全新的生活方式與思維,若人們總以「我在美國怎麼做」的態度,只會錯過這段旅程的亮點。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