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28岁男性每天到图书馆拚国考,为了不被干扰,从早上都戴降噪耳机直到回家,直到最近出现耳闷、耳鸣以及头晕等症状,甚至睡觉时耳中不断出现嗡嗡声影响情绪,就医才发现是降噪耳机使用过久,导致听觉过度补偿反应,如果持续不节制,恐会造成听力退化。
台湾亚洲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医师田辉绩指出,许多上班族、学生通勤、工作到睡前放松,无线耳机一戴就是好几个小时,尤其新一代耳机主打「主动式降噪」功能,只要轻轻一按,周围世界彷佛瞬间静止,不会听到任何噪音,看似提升生活品质,却悄悄埋下健康风险。
他说,降噪耳机会侦测环境噪音并制造「反向声波」来抵销,虽然可以制造处「真空式安静」,但耳朵内部其实一直在接受「抵销后的讯号」,内耳毛细胞和听觉神经必须持续调整压力与敏感度来维持平衡,就像肌肉一直维持紧绷状态,时间久了会疲劳甚至受伤。
此外,长时间在极度安静环境中,大脑的听觉中枢会启动放大机制,把微小声音放大,以维持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这种补偿作用短期内不一定感觉得到,但当耳机一拿下,反而会觉得周围声音太大、难以适应。不少民众拿下耳机后反倒会有耳鸣、头晕或觉得环境变得刺耳的不适感。
田辉绩说,如果在高噪音环境同时开启降噪又听音乐,为了抵抗被降噪吸走的低频,耳机会自动提高音量或增强某些频段,长期下来对听力的伤害比单纯听大声音乐还高,对于高风险族群例如超长使用时间、对声音敏感或容易头晕、已有耳疾(如中耳炎、梅尼尔氏症、听力损伤)者,都容易让症状恶化。
他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调整血流或减压,若是神经过度敏感,会搭配听力复健与声音治疗,透过环境音重新训练大脑。若伴随焦虑或睡眠问题,甚至需要心理或行为治疗介入,早期治疗往往恢复快、效果好,但拖延过久,听力细胞一旦受损就无法再生。
他说,使用耳机应遵守60/60原则,也就是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且连续收听时间不超过60分钟。单次使用耳机要休息10到15分钟,让耳朵重新接触自然环境声,也可选择「通透模式」而非全降噪,保留部分环境音让耳朵不至于完全隔绝。另外,避免在极度安静下听大声音乐,万一真的出现「耳鸣持续超过三天」、「头晕合并走路不稳」、「突然听不清楚别人说话」,就应该立即就医,保护重要的听力。
亚洲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医师田辉绩指出,使用耳机应遵守60/60原则,也就是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且连续收听时间不超过60分钟。(亚洲大学附属医院提供)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