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饮食中,甜味几乎无所不在,长期高糖摄取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高度相关,已是医学界共识。为降低糖分负担,代糖(甜味剂)甜度高、热量低,渐成控糖替代品,但医师提醒,代糖也不是毫无限制,适量摄取才安全。
什么是代糖?代糖是具备甜味特性,但是热量贡献极低或不含热量的食品添加剂,甜度显着高于蔗糖,仅需微量即可达到预期的甜味效果。
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沈峰志指出,代糖可分为「天然」与「人工」两大类,天然代糖如赤藻糖醇、甜菊糖、罗汉果糖多源自植物萃取。
人工甜味剂最早被发现的是糖精,甜度约是蔗糖200倍至700倍,不含热量。事实上,糖精具有良好稳定性,早期动物实验曾引发其潜在膀胱癌风险的疑虑,然而经过大规模研究证实,正常摄取量下,对人类致癌风险极低,目前多国都已解禁。
另一种广为人知的人工添加剂阿斯巴甜,曾被质疑与癌症、神经系统疾病有关联,但研究指向在建议摄取量内仍属安全。
沈峰志表示,代糖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能提供甜味而不引起血糖大幅波动;对减重者则有助于降低总热量摄取;孕期糖尿病妇女、代谢症候群患者等需严格控糖的族群,也能因代糖的存在而增加饮食弹性。
糖尿病患者虽可利用代糖控糖,但仍需控制总热量与营养均衡;减重者可用代糖降低饮品与甜点的热量,但不应因此增加食用频率。
虽然正常摄取量下,代糖减少了热量与血糖负担,但它并非「零争议」。沈峰志指出,某些代糖如糖精、蔗糖素可能改变肠道菌相,影响葡萄糖代谢与胰岛素敏感性,长期摄取高甜度代糖,也可能降低味蕾对天然甜味,如水果糖分的敏感度,甚至可能诱发对高糖食物的渴望。
「天然一定比人工好,是常见的误解。」沈峰志说,把甜味剂区分为天然与人工,并不是判断安全性的绝对标准,关键在化学结构、人体代谢方式与最终生理影响。
例如,天然的甜菊糖与罗汉果糖不易代谢,人工合成的蔗糖素也有类似不易代谢特性,部分天然物质摄取过量,却会对人体引发不良反应。
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核准的代糖,都经过严格毒理学评估,并订定「可接受每日摄取量」(ADI),在ADI范围内,无论天然或人工代糖皆属安全剂量,不会造成已知健康风险。
以阿斯巴甜为例,建议的ADI是每公斤体重40毫克;对一名60公斤成人而言,每日安全摄取上限为2400毫克,一般市售无糖饮料中的含量,通常需喝数公升以上才会达到上限,但仍需留意累积摄取量。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