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逛超市竟有療癒功效?一名在北美獨居的留學生近日分享自己養成「午夜逛24小時超市」的習慣,並詳述此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與觀察心得。該貼文吸引不少來自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華人用戶的回應,顯示夜間超市作為非典型社交場域,似乎對特定群體具有情緒抒發與心理慰藉功能。
根據小紅書網友「EndlessSummer」貼文內容,他表示自己經常在深夜無法入眠時前往24小時超市,「我想見人,但又不想見和我有關的人」,因此選擇以陌生人構成的場域作為情緒過渡空間。她形容自己在貨架間穿梭,如夢遊般觀察他人籃中物品,認為「食物其實也會說話,是另一種自白」。她強調夜晚才是屬於自我的時刻,並形容白天生活如同賣給「偽人俱樂部」,需扮演穩定、理性、不浪費時間的角色,逐漸與真實自我疏離。
她回憶某次午夜進入超市,烘焙區燈光昏暗,彩色蛋糕在貨架上格外鮮明,形成與深夜氛圍衝突的視覺對比。結帳時,一名墨西哥籍店員忽然大喊「It』s Midnight!」,她抬頭望向時鐘,正好十二點整,象徵新一輪日夜交替的起點。離開時,另一名工作人員微笑說出「Have a sweet night」,讓她感受到一瞬間的幸福,大讚「我沉迷與陌生人的每一次相遇」。
該貼文獲得超過200條留言回應,其中多數網友表達對作者心境的理解與贊同。用戶「Momo」表示:「我想見人又不想社交,太真實了!」、「Sophia」則說自己習慣去圖書館感受人氣,不需對話即可獲得陪伴感。另有網友留言:「我也習慣凌晨兩點去CVS」、「在超市比在家舒服」,顯示不少人將夜間超市視為低壓力、低互動的療癒空間。
也有留言提及實際經驗,如「KFC會額外多給雞塊」、「夜間收銀員會少掃幾件商品」,反映深夜時段消費與人際互動的特殊性。此外,亦有用戶對「深夜見人而不社交」的需求給予正向評價,認為這是社會壓力下的自我修復方式。
盡管有不少網友提到疫情後24小時超市減少營業時數,但夜間行動的需求並未消失。多數網友表示,深夜外出不單是消費行為,更是一種紓壓與自我覺察的過程。也有留言反映,若居住地治安良好、交通便利,午夜逛超市反而成為獨居者的固定儀式,甚至有人稱之為「都市冥想」。
留學生喜歡深夜逛賣場。24小時商店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路透資料照)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