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粉塵爆炸,讓數百名年輕人被迫中斷人生腳步;十年後,馬偕醫院於6月21日至22日攜手傷友及家屬,共同挑戰合歡山東峰,這場「十年重聚」的活動,對曾歷大面積燒燙傷者而言,不只是身體的極限試煉,更是一段心理重建的象徵之旅。
2015年6月27日,新北八仙樂園塵爆事件震撼全台,馬偕紀念醫院當晚共收治83名傷者,後續照顧總計123位病患。從急救、復健到重建的旅程,馬偕不曾缺席,馬偕除了每年的聯誼活動,也安排各式挑戰,從路跑、登山到健行、定向運動,幫助曾在塵爆中受創的身體與心靈,慢慢找回自信。
擔任「十年重聚」帶隊官的馬偕整形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董光義說,當年參與救治的醫護,有人已退休,但一直跟病友保持聯絡,不少人帶著喜餅回來報喜,甚至升格當爸媽,彷彿看到自己的孩子即將成家般。
馬偕整形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游家孟說,有些塵爆的患者,事發後,曾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現象,但因為一路有人陪伴,才更有機會邁向傷後成長(PTG)。
馬偕的八仙個案管理師、社工師呂碧漪,她是這十年陪伴最多傷友的關鍵角色之一。她細數每位病友的情況與回歸社會的努力,有人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從事外景節目工作製作,跟著上山下海不喊苦,有人在職場遇到挫折仍不放棄,心疼之餘。
呂碧漪呼籲,社會沒有人願意受傷,別把這群受傷的孩子定義為愛玩,也不該用異樣眼光看待這群年輕人,不需標籤,也無需過度善待,只要給予公平機會,讓他們如同任何人般成長、就業、發光。」
馬偕醫院舉辦的這場「不只是登山」挑戰,由馬偕燙傷團隊備足裝備,如氧氣瓶、預防高山症藥物、行動糧與急救箱等,考量傷友體能狀況不一,分別規畫450公尺、600公尺、800公尺與東峰三角點等四個目標點,安排壓隊陪行。
八仙塵爆傷友馥純說,希望十年後,社會能將焦點從怎麼發生,轉為支持「回歸社會後,為重拾生活所做的種種努力與堅持」;另一名傷友晏宇表示,他把6月27日視為「重生日」,自己最大的轉變,是在面對挫折時,「轉念」的速度變得更快,不再讓自己長時間困在負面情緒中。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