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選擇吃素,可能是為了減重、排毒,或覺得「素食比葷食健康」,但事實上卻不如此。重症醫師黃軒指出,現代飲食環境裡,素食不等於清淡,素食餐點常是披著健康外衣,卻暗藏油脂陷阱,如茄子吸油、炸豆皮酥香、麻辣素火鍋飄滿辣油,這些看似無害的素食料理,可能比一份炸雞餐更油、更傷身,「高油素食」恐變成腰圍、膽固醇和血糖的隱形殺手。
陷阱一:天然吸油王。有些蔬菜的結構,天生是「油性磁鐵」,如茄子為多孔結構,能吸走大量油,一盤200g炒茄子可吸掉30g油。香菇、杏鮑菇等菇類像海綿一樣,炒後不覺油膩,但油脂含量激增。油麥菜、娃娃菜等葉片類蔬菜,大葉面積易掛油,一盤清炒就可能含近20g脂肪。
陷阱二:「偽素食」。許多加工素食,脂肪含量超乎想像,如素肉、素雞塊用大量植物油與澱粉製作,油炸後脂肪含量直逼速食炸雞;炸豆皮、油豆腐等豆製品,在高溫油炸中吸滿油脂,一塊小小油豆腐就能帶來驚人的熱量;素香腸、素丸子為了模仿肉的口感,常加入椰子油、棕櫚油等飽和脂肪。
陷阱三:素食的烹飪模式。素食餐館常見「素食重口味」,如宮保素雞丁、糖醋素排骨是炸過再上糖醋汁,熱量雙倍;麻辣素火鍋的湯底用大量辣油,豆皮、蔬菜全吸飽油,而素炸春捲的外皮酥脆,但其實就是「澱粉+油脂」炸彈。
陷阱四:過量植物油。別以為素食就能避開高脂飲食的壞處,研究指出,過量植物油與飽和脂肪同樣會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
陷阱五:植物油通通健康?這些是要看「脂肪酸組成」與「烹調方式」,如橄欖油、芥花籽油推薦日常烹飪或涼拌;花生油、芝麻油為適量點綴;椰子油、棕櫚油避免天天使用,尤其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黃軒說,高油素食者的膽固醇與體重問題,和葷食高脂飲食者沒有本質差異,如果再搭配白飯、麵條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血糖與胰島素阻抗問題更容易浮現。
大家應多注意降油五技巧,第一、炒茄子先水煮,因茄子結構像海綿,先燙過再快炒,油吸附量能大幅下降。第二、油豆腐、炸豆皮脂肪含量超高,換成清蒸豆腐、滷豆乾,少油又保留蛋白質。第三、火鍋選清湯底,麻辣湯底用大量辣油,改成番茄湯、菌菇湯,蔬菜吸湯更清爽。
至於,烹調時應善用噴油壺或刷油,控制每次下鍋的油量,比直接「一大匙一大匙倒」更精準。並少用「重油二次加工」,避免炸後再掛醬汁的做法,如糖醋素排骨、宮保素雞,以防油、糖雙重打擊。
黃軒指出,素食,本該是與清淡、健康、天然畫上等號,但在現實生活中,「高油素食」卻常常變成腰圍、膽固醇和血糖的隱形殺手。 別忘了「素不等於清淡」,聰明吃素才能讓綠色真正帶來健康,而不是隱藏的油脂陷阱,才能避免「假素食,真發胖」。
重症醫師黃軒指出,現代飲食環境裡,素食不等於清淡,素食餐點常是披著健康外衣,卻暗藏油脂陷阱,「高油素食」恐變成腰圍、膽固醇和血糖的隱形殺手。(123RF)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