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追求完美体态,总希望BMI值愈低愈好,心脏内科医师施奕仲表示,真正影响健康的关键,不在体重数字或是BMI,而是「体脂肪」,甚至是体脂肪的「量」与「分布位置」。BMI值太低太高都不好,卫福部建议国人的BMI应在18.5至24之间,不过大于25未必是坏事。
施奕仲以美国职棒球星大谷翔平为例,这位投手、打者兼具的「二刀流」,身高193公分、体重约95公斤,如果照BMI(身体质量指数)来算,25.5属于「过重」范围,但是被比喻为非常强壮。许多运动员也是相同状况,肌肉量高的人可能被误判为过重或肥胖,体脂率更能准确反映身体组成。
「BMI无法区分肌肉与脂肪的差异。」施奕仲说,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身高体重,有人看起来紧实结实,有人却显得松软臃肿。近年在肥胖医学与代谢研究领域中,Sick fat以及Fat mass这两个学术用语逐渐被用来解释肥胖带来的健康危害,探讨肥胖风险管理的概念。
病态脂肪病(Sick Fat Disease):因白色脂肪过量囤积在腹部,引发一连串的荷尔蒙问题,导致身体慢性发炎、胰岛素阻抗、代谢症候群,进而成为心血管疾病,是化学性的病变。
脂肪质量病(Fat Mass Disease):与脂肪的物理性质有关,脂肪量过多造成身体结构性的负担,例如因过胖导致关节承重过大而磨损、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为生理上物理性的病变。
肥胖不只是胖,了解个案是否属于上述两种肥胖型态,可让减重目标不再只是「瘦下来」,而是「治好脂肪」,改善代谢、抗发炎、修复内分泌失衡等。施奕仲强调,体脂过高,通常都是因为长期热量过剩,身体自动将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因此,控制体脂率比单纯「减重」更重要。
体脂肪堆积的位置,其实也影响体态!而依照脂肪堆积的部位不同,健康危险程度也有差异。腹部凸出的「苹果型」肥胖,以及下半身肥胖的「西洋梨型」肥胖,「苹果型」的脂肪集中在腹部、包围脏器,会让上腹部明显凸起,常是代谢症候群的高风险族群。
施奕仲提醒,内脏脂肪过高的成因除了吃进过多的热量,还有长期慢性压力过高,压力荷尔蒙皮质醇(Cortisol)大量分泌,促进腹部脂肪堆积,形成「压力型肥胖」。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瘦瘦的,却也有内脏脂肪的问题,隐藏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想要消除内脏脂肪,施奕仲建议,规律的核心肌群训练搭配持续有氧运动。可先从每天10分钟锻练核心开始,慢慢养成每日运动习惯。高压工作者,则建议每日进行15分钟正念练习或是净空大脑思绪,搭配和缓的腹式呼吸,有助于缓解身心压力。

BMI值太低太高都不好,卫福部建议国人的BMI应在18.5至24之间,不过BMI值容易忽略「体脂肪」。(123RF)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