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餐,眼皮沉得快睁不开,你以为只是「午休时间到了」?其实,饭后想睡不仅仅是自然反应,还可能是血糖失控的警讯。UCSF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医学硕士、健康与生命科学专家刘政良提醒,饭后短暂感到困意是正常现象,但若伴随头晕、心悸,甚至浑身无力,就必须警觉是否是血糖波动过大,背后潜藏心血管与慢性病风险。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维持在70到99mg/dL是理想状态;餐后两小时若低于140 mg/dL也属正常。刘政良提醒,血糖异常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若等到口渴、频尿、视力模糊才警觉,通常病程已拖了一段时间。因此,定期健诊格外重要,提前发现、及早处理。
若长期放任高血糖,血液就会变得「像糖浆一样」稠黏,堵塞血管。这不只是数字升高的问题,而是全身性的伤害,像是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导致手脚麻木、肾脏损伤、甚至中风与心肌梗塞,都可能是血糖失控的后果。
不少人以为「不吃糖」就能避免血糖飙升,但其实,不只是含糖饮料、甜点,像是白饭、白面包,甚至高甜度水果如芒果、荔枝,都会让血糖快速上升。刘政良指出,血糖控制不能只靠少吃甜食,而是整体饮食结构要调整,掌握餐盘比例:蔬菜多、蛋白质适中、淀粉少。用餐顺序也很重要,先吃蔬菜与蛋白质,最后才吃淀粉,能有效延缓醣类吸收。
1. 高纤维食物,例如红心芭乐、秋葵、全谷类,能延缓醣类吸收,减缓血糖波动。
2. 优质蛋白质,如非基改豆皮、豆腐、鱼肉或白肉,既能增加饱足感,又能维持肌肉量,也帮助延缓醣类消化的时间。
3. 补充控糖营养成分,他提到近年受瞩目的「苦瓜胜肽」。
刘政良说,苦瓜胜肽是一种自苦瓜中提炼的活性成分,经研究证实能帮助调节饮食波动,对外食族或饮食难以完全掌握的人来说,是实用的辅助选项。他提醒,挑选保健品时应认明卫福部核发的健食字号,盒子上会有「小绿人标志」且注明可调节血糖,才能确保安全性以及对稳定血糖有帮助。
除了饮食控制,运动更是最天然的控糖方法。「肌肉在活动时就像海绵一样,会使用血糖作为能量来源,效果立竿见影。」专家建议,每周至少累积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也可以拆解成每天30分钟、每周5次。若时间有限,饭后抽空散步10至20分钟,也能帮助血糖平稳。
至于市面上常见的无糖饮料,刘政良直言「无法控制血糖」,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血糖飙升,但甜味剂仍可能增加身体的负担,最安全的选择永远是白开水,「多运动、多喝水,必要时辅以像苦瓜胜肽这样有科学证据的营养品,就能让血糖维持在稳定范围,远离慢性病威胁。」
优质蛋白质包括鸡蛋、鱼肉、鸡胸肉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豆腐、豆干等黄豆制品,能增加饱足感,又能维持肌肉量,延缓醣类消化的时间;示意图。(图/123RF)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