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导演李鼎的作品「环南时候」日前在芝加哥亚洲跃动影展播映,该影片从传统市场出发,拍摄人情冷暖、世代交错,也折射出台湾社会的真实样貌。这部作品背后,不只是对场景的重现,更蕴含了导演对人生、创作与信仰的思索。
李鼎回忆,最初这部片是以「电视电影」的方式参加台北市「公共艺术」征选。然而在高雄电影节放映后,观众反应热烈,让团队决定转向院线发行,再延伸到串流平台。李鼎坦言,这样的转折也带来了更多挑战与惊喜。
谈及选择环南作为主要场景,李鼎直言,环南市场是个缩影,浓缩了万华的历史、社会阶层与多元群体。而为何选择「同性恋」为主角身分,李鼎说,完全是个意外,起因于一位市场屠夫说,环南市场聚集各行各业,拍摄个别摊商恐得罪其他摊位,加上同性恋是影展热门议题,「他的主张说法打动了我」。
至于片名环南「时候」,则来自一次与市场小贩的对话。对方告诉他:「食物最棒的料理方式,就是在对的时候。」这句话深深触动李鼎,也启发他把电影命名为「环南时候」。「这不只是说市场里的饮食文化,更是人生的隐喻。很多事情都要在对的时候,才会发生。」
李鼎从台北艺术大学剧场系毕业后,因父亲过世,他带着仅有的3000元展开环岛旅行,并告诉自己要回到20年前跟父亲在花莲品尝过的金针汤,否则就不想活了。没想到这趟旅途成就了他的畅销着作「到不了的地方」。「我以为旅行是去理解别的地方,但其实旅行常常提醒你:你从哪里来。」这段经历后来被转化成文字与影像,逐渐发展成他的电影创作养分。
谈到台湾电影环境,李鼎并不避讳说,「我觉得没有困境,同时也没有希望」,他提到,现在全世界都一样,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理由不再单纯。就算是韩国这么强的产业,票房也未必能支撑制作规模。
「希望与奇迹,往往不在我们预期之中。」他形容创作过程像是一种信仰,「信仰不是交易,而是力量。你不能只是抱着希望等待结果,而是要让奇迹在过程里自己发生。」
从「到不了的地方」到「环南时候」,李鼎一路走来,始终把生活的经验转化成作品。他相信,只要在对的时候,用真诚面对题材,电影就能找到与观众的连结。
「环南时候」台湾导演李鼎。(特派员黄惠玲/摄影)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