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温莎的气温飙升至摄氏33度,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天正是二十四节气的立秋;立秋意味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暑热渐消,凉爽的秋意开始显现。
恰逢周末,我和先生决定去丘特斯省立公园(Chutes Provincial Park)避暑。这是安省北部位于萨德伯里(Sudbury)和苏圣玛丽(Sault Ste. Marie)之间,紧邻小镇梅西(Massey)的一处自然山水风景点。
公园的名字让我这个对法语略知一二的人有几分困惑。「chutes」是法语的「瀑布」,加上这个公园的最大特点就是瀑布多,因此我想当然地将它翻译成「瀑布公园」。但在公园里看了介绍,得知英语也有一模一样的「chutes」一词,意思是「滑槽」。
而「滑槽」正是这个公园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公园名字的由来。
丘特斯公园入口处一个杂货店,兼园区售票与露营地管理功能。
笔直高耸的红松林中,散落着130个露营点,全都配备野餐桌与火坑。整个营地分为四个区:红松路、七姐妹环线、大滑槽新月街、驱木道。巡视一番后我发现,房车远比帐篷多。人们已经吃不了住帐篷的苦了?
露营地。(图作者提供)
营地帐篷。(图作者提供)
搭好帐篷,见天色还早,我们骑车去看几步之遥的斜槽瀑布,这是流经公园的沙河(River aux Sables)因为落差形成的瀑布。瀑布的水量很大,水流湍急,汹涌奔腾,非常壮观。柔和的夕阳下,有的地方亮一些,有的地方暗一些,随着轰鸣的水声摇曳生韵。水落之处,是一湾清澈平静的浅水,环抱不大的一块沙滩,人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泳装,大人躺在岸上日光浴,孩子在水中游泳。
回到营地已是晚饭时间,电锅煮的速食面里加了生菜、肉肠和鸡蛋,美味无比。收拾妥当,还不到8点,营地无网,睡觉似乎太早,两人一时不知道该做什么。老公突然说「我有主意了」,拿起皮卡上的备用汽油桶:咱们点篝火吧。
我一拍脑袋:怎么把这个忘了!儿子小的时候,每逢7月国庆日长周末,我们一家人都会驱车从温莎一路向东,在渥太华参加庆祝仪式后继续前行至儿子的出生地魁北克,与当地人一起过「音乐节」,沿途全部露营。每次露营都会点篝火,在火上烤肉、烤棉花糖、烤玉米。我们不买营地的烧火木头,而是自己捡树枝,这件事儿子最积极。
篝火。(图作者提供)
我们从林子里搜罗来干树枝,点上火,因为浇了汽油,火势很猛,火苗窜得老高。炎炎夏日,坐在火边并不觉得热,反而有一种奇怪的舒爽感。我们喝着啤酒聊天,因为不舍得火焰熄灭,每过一段时间就去捡树枝。周而复始,形成了某种节奏,两人少有的默契。那天在帐篷里过夜,盖着不算太薄的被子,竟然被冻醒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上了双桥小径(Twin Bridges Trail),这是一条6公里长的环形徒步路线,时而沿河缓行,而时攀坡而上,将覆盖森林与水域的整个生态系统串联了起来。沿途设有多处观景台,可以俯瞰瀑布全景。
双桥小径。(图作者提供)
小径林木密集,阴凉宜人,地上铺满松针,散发阵阵清香,踩在上面松软干爽,还有几分弹性。走过两座跨越河流的木质桥梁,进入河对岸的山林区。
回程完全是沿着河边走,我们因此看到了完整的七姐妹急流(Seven Sisters Rapids)。
七姐妹急流位于瀑布上游,由连续七段阶梯式激流构成,是公园另一地质奇观。河流在玄武岩河床上形成连续七段阶梯状湍流。流急处白浪涌动,平缓处透过清澈的河水,下面的岩石纹丝毕现。据说春季融雪季节,丰水期的急流水势汹涌,七道白浪奔腾而下,看上去就像「姐妹携手奔跑」,与挪威盖朗厄尔峡湾的「七姐妹瀑布」有异曲同工之妙。
激流。(图作者提供)
激流与桥。(图作者提供)
像安省东北部的许多河流一样,沙河有着悠久的原木运输历史。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每到冬季,沿岸林子里的树木就会被砍伐推倒,截成几段,拖到结了冰的河面上,排列整齐。为了避免混淆,不同的运营公司会在每根原木上用金属锤打上公司的标识。
春天,大地复苏、冰消雪融、河水暴涨,当沙河的水位达到最高时,数千根松木原木像万马奔腾,呼啸而出,沿着沙河河道漂流至西班牙河河口。随后被各自的拥有者分类整理成木排,由拖船拉着进入休伦湖,经由五大湖拖运到锯木厂进行加工。这一过程被称为「驱木」(Log Drive)。
浅水湾与沙滩。(图作者提供)
「驱木工」(Log Drivers)的职责是护送这些原木安全地顺流而下,这是一项既复杂,又累人,而且危险的工作。驱木工乘坐尖头小船随行,需要时登上流动的原木群,穿着「软木靴」从一个原木跃向另个原木,用长竿撬开障碍物。一旦上路,无论天气多么恶劣,这些被称作「激流男子」(Whitewater man)的驱木工都得工作。
他们面临的最大险情是阻塞,只需几根原木被卡在某个障碍物上,随后便会有成百上千的原木被水流冲至堆积处。大规模阻塞会阻断河流,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疏通,导致水位下降,整个运输过程就会毁于一旦。至今在沙河的河床底部仍可见到沉没的原木残骸,他们经百年浸泡已矿化为「水下森林」。
瀑布的巨大落差是原木漂流的最大阻碍,为解决这个问题,伐木公司修建了木质斜槽滑道,将原木从瀑布上方人工引导至下游平缓河段。丘特斯公园的斜槽瀑布上方那条着名的60米滑道,正是「滑槽省立公园」名称的由来。
滑道设计利用重力与水力,体现了早期工业工程的智慧。
冬季伐木与春汛「驱木」,构成沙河沿岸居民的两大生活内容,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支撑。这样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
如果说「chutes」一词英法语同词不同意,沙河的名称「River aux Sables」则是完全由法语演变而来。由此亦可知此区域的法裔背景。
17、18世纪,法国探险家沿圣罗伦斯河进入五大湖地区,为打通毛皮贸易路线,命名了多条河流。他们习惯以自然特征命名地理实体,「Sables」(沙)指河床富含沙质沉积物,水流平缓处形成沙滩。穿过滑槽公园的River aux Sables最早出现在1740年代法国毛皮商地图中,由探险家Pierre Gaultier de Varennes的后继者用来标识通往苏必利湖的支流。
天空之镜。(图作者提供)
法裔商人与当地原住民(奥吉布韦族)通婚形成的梅蒂斯社群,成为梅西的早期定居者。梅西所在的阿尔格马地区(Algoma District)是安省法语人口密集区之一,大约有38%的居民为包括梅蒂斯人在内的法裔后裔。社区保留法语传统,有法语学校、法语路标及天主教教堂。虽然当地英语居民常称沙河为「Sand River」,但政府档、地图及文化遗产标识仍强制使用法语原名。River aux Sables的故事,是加拿大法语文化在英裔主导环境中顽强存续的缩影。
沙河是19世纪伐木业的核心通道。这条连接内陆林区与休伦湖的交通命脉,催生了梅西等补给小镇。1882年,从萨德伯里到苏圣玛丽的苏线铁路延伸到了沙河峡谷,开启了北岸的伐木和开发热潮,当地居民的生活从此彻底改变。尽管铁路到来之前就已存在一个小型的伐木和农业定居点,梅西最初的发展应归功于当时在这里建造铁路桥和房屋的人。事实上,这个城镇的名字就取自一位名为梅西的CP公司雇员,他是监督建桥梁的人员之一。
随着铁路的开通,梅西大片的原始松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伐木工,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当我们想增订第二晚的营地时,被告知已满员,这么大的营地居然一位难求,可以想见,更多人正在通过横贯公路来到这个荒野边缘,探索它的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
斜槽瀑布。(图作者提供)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