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700万人罹患失智症,且每3秒就新增1名患者。台湾老年精神科医师表示,预防失智不能只依靠药物,国际研究显示藉由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下降约45%的失智症风险,包括控制三高、维持运动习惯、避免吸菸饮酒、保持社交互动等。
72岁的退休男子,每天如常去传统市场,某一天女儿发现父亲将水电费帐单塞进鞋柜里,起初不以为意,觉得是粗心或健忘,不久后,父亲在市场蹓躂的时间愈来愈久,几个月后,整天疑神疑鬼,甚至半夜夺门而出,让家人心急又生气,就医检查发现是罹患失智症。
国际失智症协会(ADI)将每年的9月21日订为国际失智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马偕纪念医院精神医学部老年精神科主治医师张峻维指出,根据WHO预估到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将突破1亿3900万人,显示失智症已是全球挑战。失智症患者有千百种表现形式,一旦疏于观察,可能造成延误就医即时诊断的最佳时机,国际研究显示藉由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下降约45%的失智症风险,包括控制三高、维持运动习惯、避免吸菸饮酒、保持社交互动等。
张峻维说明,许多人常将失智症状误解为老化的过程,导致错失黄金治疗期,而真正「会影响到正常生活」的失智症十大警讯包括,记忆力减退、计画或解决问题出现困难、无法胜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对时间和地点感到混淆、困难理解视觉影像与空间的关系、言语表达或书写障碍、东西摆放错乱且失去回头寻找的能力、判断力变差或减弱、减少社交活动、情绪变化等。
张峻维表示,传统对于失智症认知是65岁以上人好发,但近年的确有年轻化趋势,主因为诊断方式进步,透过抽血及影像等检查,发现脑部变化,便可提早预防。
张峻维说,第二则是生活型态的改变,有研究发现,若改善生活可以降低4成好发风险。像是中年听损、眼睛白内障等,若减少这类刺激,得到失智症机率就较高。还有三高、缺乏运动等也都有影响,因此改变生活可以预防失智。
张峻维表示,民众若发现长辈出现与过去明显不同的行为或记忆状况,应尽早寻求专业医师评估,尽早介入延缓恶化。由于失智症患者常有定向混淆的情况,若遇到疑似失智症患者时,建议「看问留拨」四步骤,看见异状、主动询问、陪伴在侧、联络家属或医疗单位,透过简单的步骤,共同打造失智患者友善环境。
马偕纪念医院总院长张文瀚说,台湾正迈入高龄社会,失智人口逐年上升,医院除了提供完善的诊断与治疗服务,也积极推动社区教育与友善照护环境,希望透过医疗专业与社区力量的结合,让每位长者都能在安全、友善的环境中安老。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