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半導體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2日由Sparknify在山景城影廳舉辦特映
影廳坐落在矽谷半導體的發源地「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 」重建區,格外具有時代意義。導演製片人親臨現場分享與矽谷的連結與感動,矽谷各社團動員前來觀片,其中清交校友會更包場觀影,特映當天5個影廳近滿座,破千人入場。
在清華大學任教的導演蕭菊貞表示,能在今天踏上美國,分享這段台灣非常重要的科技奮鬥史,也是造山者的精神,並希望這段台灣科技奮鬥史,讓更多人知道,讓全世界更多國際友人知道,「讓下一代知道,我們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一切有多不容易」。
製作團隊在剛開始拍攝時,原意想讓觀眾去回顧認識這段歷史,但拍到最後,也明白半導體正在見證歷史時刻的考驗,也將面對下一個未來,蕭菊貞提到,「我們做的決定,我們堅持的信念,甚至你們現在的努力,都將決定了這個故事後50年長什麼樣子」。
擁有科技背景的製片陳添順,1992年就曾到山景城創業,孩子也在矽谷深造就學,他分享,看到特映會有這麼多年輕人,就看到矽谷的活力與創新,希望這部《造山者》紀錄片,也能在這裡找到下一個「造山者」,並引言台積電前總經理劉德音,願意挑戰最困難的事情,他認為這是台灣精神。
製片蔣顯斌生在聖荷西,史丹佛大學就學,在矽谷創業新浪網,十幾年前投入記錄片製片,從理工背景橫跨文藝,表示回到矽谷如同回到家,造山者不僅是一部獻給台灣的大時代下共同歷史,也是給全世界,了解台灣貢獻不只是在技術與股價,比如還有人文的精神。
矽谷台美產業科技協會(TAITA-SV)創辦人邱俊邦分享,在1971年到1976年台灣政府外派工程師到RCA學習IC製程時,台灣人就已在矽谷做過半導體,並在後來矽谷半導體產業的貢獻非常大,但當時沒有方式獲得與這批工程師的聯繫。
邱俊邦分析,1990年代在矽谷, 蓋一個晶圓廠的在1億美金以下,1990年以後沒有辦法,張忠謀看到這點,決定不做產品設計只做代工,因當時在矽谷做設計非常多,但到1990年後就沒有辦法蓋廠。邱俊邦以前開了兩間公司,第一個公司可以自己蓋廠,但到1990年後,就已沒有可能再蓋,蓋廠至少要3到4億美金,沒有那麼多資金,就必須要找人代工。
但他也提到,台灣半導體的政策非常成功,但必須要注意日本實力也非常強,因大部分半導體的材料與設備多握在日本手中,台灣不能輕判。並期許年輕人來到矽谷,學習矽谷的開放、自由、民主、開放還有包容的性格,與台灣有更多的連接。

導演蕭菊貞與兩位製片陳添順及蔣顯斌,在特映會紛紛表示來到矽谷播映紀錄片,有更多不同的意義與連結。(記者孫愛薇/攝影)
《造山者》矽谷特映會邀請導演製片親臨現場,超過千位觀眾購票入場。(記者孫愛薇/攝影)

邱俊邦分析1970年代矽谷半導體產業的市場情勢呼應紀錄片背景,並鼓勵年輕人到矽谷,學習矽谷的自由開放精神。(記者孫愛薇/攝影)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