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KTLA 5電視台報導,不少人或許已在零售店見過嬰兒奶粉、洗髮精、牙膏,甚至一些基本日常用品,都被鎖在櫃子裡用以防盜的景象,想購買的顧客需按下按鈕等待店員開鎖,有時等待時間並不算短。零售商這種防竊策略或許奏效,但同時也影響銷售。根據最新研究,消費者對這種「上鎖商品」感到厭倦,許多人考慮轉往他處購物。
全美零售商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NRF)拒絕透露目前有多少零售商實施上鎖政策。但NRF在2024年「零售竊盜與暴力影響」研究指出,2023年平均竊盜事件數量,比四年前激增93%,導致零售商同期損失金額增加90%。
但「商品上鎖」也使消費者不滿加劇。根據Retail Dive調查,超過半數受訪顧客表示碰過商品上鎖情況,其中27%因此放棄購物,或改至其他商店。Retail Dive稱,若在美國西部較繁華的地區,例如洛杉磯、內陸帝國或拉斯維加斯等,遇到「商品上鎖」機會更大。
KTLA「消費者機密」(Consumer Confidential)專欄作家拉扎勒斯(David Lazarus)指出,零售商處境非常艱困,「一方面,竊盜事件日益猖獗,尤其涉及搶劫集團,商家需採取更多保護措施。另一方面,過度的安全措施讓顧客感到不便,阻礙交易。」
這種兩難局面,迫使零售商尋找其他防竊且能留住顧客的方式。
拉扎勒斯指出,「商品上鎖」是因應竊盜激增的初期反應,如今零售商正研究更昂貴措施,如安裝防碎玻璃、配備安全人員及限制進店人數。此外,包括CVS在內的一些零售商,正試驗新的應用程式,允許經過審核的顧客自行解鎖櫃子以方便購物。CVS告訴KTLA:「零售竊盜是所有商家共同挑戰,但確保商品有存貨,並提供顧客購買也同樣重要。」
正當零售商努力摸索新策略的同時,線上購物或許成為最大贏家。拉扎勒斯認為,網購提供最不麻煩的購物體驗。與此同時,全美零售商聯合會仍推動HR 2853「支持2025年打擊有組織零售犯罪法案」。支持者認為,該法將加強協調,提供關鍵資源給執法單位,以更有效地打擊廣泛的有組織零售供應鏈犯罪,這些犯罪不僅造成零售業者數十億美元損失,也威脅員工與消費者安全。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