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許多城市,滿街的鏡頭與智慧監控已成常態;但在南加州,想複製這樣的治安模式卻有難度。這個問題,是最近一場探討公共安全會議的熱點之一。華人社區領袖認為,若能推動這些技術,將有助於減少商戶受害;但也有執法高層提醒,推行過程將牽涉隱私與憲法限制,使得這條道路格外崎嶇。
在近日由洛杉磯中華總商會組織的亞裔社區領袖交流會議中,社區代表指出,洛縣針對小商家的盜竊頻發,商戶請不起保安,也追不上劫匪,希望縣府能有更多保護措施,包括推動更多監控與識別系統,協助減少案件發生。
有華人社區領袖希望能推進智慧監控技術,有助於減少商戶受害。對此洛縣警長和檢察長指出,推行過程牽涉隱私與憲法限制,使得過程較為困難。(Pexels)
聖蓋博市議員丁言愉也提出對中國上海監控系統的觀察,表示該地大量運用監控攝像技術與即時反應機制,在治安治理上值得參考。他還指出,許多華人居民在遭遇損失後選擇不報案,原因不僅是語言障礙,更在於過往報案經驗常得不到處理,對執法機構缺乏信任。
聖蓋博市另一位市議員吳程遠也指出,聖市目前正在嘗試配合使用一些「掃描設備」,例如監控錄像與識別技術,用以協助案件追蹤及強化檢舉流程,市內相關單位(BEA)已開始從系統建置到實際運作逐步推進。他還強調,雖然洛縣轄下警局與城市警力分屬不同體系,但犯罪者並不會因城市邊界而停止行動,「我們希望城市與縣警局能展開更實質的協作。」
對於這些建議,洛縣檢察長霍克曼(Nathan Hochman)指出,儘管當前整體警力短缺,但部分地區已開始採取更高密度的監控科技部署。例如比佛利山與馬裡布地區目前已設立「即時監控中心」(Real Time Watch Center),透過街頭公共攝像頭與人工智慧(AI)技術,辨識異常活動,如可疑人物奔跑離開商店時的行為,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報,供警方即時追查。
此外,這些地區還導入車牌辨識系統(ALPR)與無人機巡邏,以彌補人力不足。他指出,「這些科技手段可以讓我們在人手有限的情況下,更精準地鎖定目標與部署警力。」不過,霍克曼也坦言,要將這類技術推廣至大洛杉磯地區仍有諸多難點。除建設與維護成本高昂外,更大的挑戰在於隱私與法律層面的阻力。
洛縣警局局長盧納(Robert Luna)也補充說明,雖然他個人非常支持科技在執法上的應用,並曾親自前往中國上海參觀當地的監控指揮中心,對其整合能力印象深刻,但他也清楚指出,美國與中國的憲法制度不同,執法機關的行動必須受到民選監察機構與公民權益組織的制衡。
「我們要說服監督機構和選民,我們能夠負責任地使用這些技術,不能濫用,」盧納說。他進一步指出,目前洛縣各項新技術的試點計畫都需接受縣監察委員會(Oversight Commission)與檢察總長辦公室(Inspector General)的審核,且常受到民間團體的質疑,導致推行進度緩慢。「我們不是不想做,而是要一步步合法、合憲地做,」盧納強調。
盧納指出,他曾前往中國上海參觀當地的監控指揮中心,對其整合能力印象深刻,但他也指出,美國與中國的憲法制度不同,很多策略難以直接複製。(記者劉子為/攝影)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