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我與三位友人驅車自北京出發,前往長白山自駕遊。臨行前,我內心一直很糾結,能否如願一睹長白山天池之真容。長白山天池終年雲霧繚繞,「不見廬山真面目」。據統計,一年中大概只有90天能看到其真面目,因而我一直關注著長白山景區的天氣預報。臨出發前四、五天,天氣預報幾乎天天小雨,著實令我有些沮喪。一直到啟程,預報仍然是小雨或陣雨,因此我也做好了大概率看不到天池的心理準備。
8月23日上午,我們從遼寧省桓仁縣出發,奔赴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吉林省的長白山天池。中午時分,我們到達了安圖縣二道白河鎮,入住車友會賓館。幸運的是,到達後天氣竟然出現了好兆頭,雨停了,天氣轉為陰天,而且天氣預報顯示,第二天景區將是多雲,看來老天在眷顧保佑著我們。
當天下午,我們就在鎮上漫步閒逛。二道白河鎮距離北景區旅客集散中心僅3公裡,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住宿,因此鎮裡顯得格外熱鬧繁華。當初我選擇住宿時,花了一番心思,因為長白山景區範圍很廣,各個民宿客棧競爭激烈,都打出「離景區最近」的旗號,但事實卻未必。我最終選擇了二道白河鎮,結果證明我選對了。
雖然客棧距離鎮中心4、5公裡遠,但鎮上街景繁華,街道乾淨整潔、秩序井然,給人一種舒適安逸的感覺。筆直的馬路上懸掛著鐵絲網罩,上面裝飾著色彩繽紛的燈飾和花傘,夜幕降臨時,馬路上繁星點點、燈光閃爍。街道兩旁,賓館、客棧、餐館、酒店和各色商店一應俱全,滿足了遊客的各種需求。走了幾條街後,我就回賓館休息, 以保存體力, 準備第二天的遊程。
翌日清晨,天氣晴朗,藍天白雲,我不由心情激揚,預感當天能看到天池的概率超過90%。7點過後,我們趕忙駕車到北景區旅客集散中心,早早等候入場。8點剛過,我們就進入集散中心,然後排隊登上環保大巴。車子在森林公路上疾駛,逐漸駛入盤山公路,一路綠蔭蔽天,鬱鬱蔥蔥。隨著海拔的升高,我們眼中的長白山的森林植被依次變化,由溫帶闊葉林轉變為寒溫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再變到亞寒帶針葉林,每一處風景都充滿了自然的魅力。
上山途中,我不禁回想起第一次遊長白山天池的經歷。那是2004年7月上旬,我出差東北。記得那天是10日,外辦派車送我和三位同事直達北坡天池。外事陪同告訴我們,有一位國家領導人曾三次造訪長白山,在山下等候警衛人員上山的「偵察」,結果都未能獲得通知看到天池。因而,能否看到天池,事先無法預估,純粹碰運氣。然而,當我們那天近中午11點半左右抵達山頂時,幸運之神竟然降臨了。烏雲密布的天空,似乎突然開了一小扇藍天之窗,我們終於看到了天池—那片淺綠色的湖面盡收眼底,環繞天池的眾峰也歷歷在目。
不過我們僅興奮了短短15分鐘,忽然,天降大霧,彷彿降下一道白幕,瀰天雲霧把整個天池全部籠罩,眼前白茫茫的一片,什麼都看不見了。
大巴行駛了約50分鐘,途經三、四十公裡的山路,到達了海拔1921米的遊客轉乘服務中心。我們下車,再轉乘一輛直達山頂天池的中巴,在盤山公路上繼續行駛。彎彎曲曲的白色盤山公路像一條銀色的長龍,龍蟠蛇行於翠綠的山坡上。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長白山的植被逐漸變為寒帶亞高山矮曲林,即岳樺林生長的地帶,直至樹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山苔原的蒼涼景象。
車窗外,只見遠方墨綠的大地和起伏綿延的蒼翠群山,一道白雲橫亙在藍天下,真有「青海長雲暗雪山」的意境。雲海猶如鋪上了長長的白色地毯,或者更形象地描繪,天地間彷彿蓋上了一層柔軟的白棉絮。然而,更讓我們興奮的,是那難得的好天氣。陽光明媚灑滿大地,我當時就預感到,我們此行當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看到天池。我感慨,我們何其幸運,一年中只有25%的概率能看到天池,那是包括所有的天氣,而晴空萬裡的好天氣幾乎是十分罕見的,而我們竟然遇見了。
中巴開了約二十分鐘後,我們到達了山頂的遊客服務中心,時鐘指向上午9點45分。下車後,我看到了眼前起伏的山坡上,遊客們排成了長龍,大多數人往山坡高處緩緩前進,少數遊客從另一頭紛紛往下走,他們顯然是欣賞了天池後離開景區的。於是,我排上隊跟隨人流緩緩往上走,終於來到了懸崖邊,親眼見到了傳說中的天池。那時,恰好剛過10點。
站在海拔2660米的高處,我俯瞰著下方五百米處那片約10平方公裡的湖面,天池的壯麗景色一覽無餘、盡收眼底。我看到蒼穹下的天池,碧藍碧藍的,藍得不可思議,水面波瀾無波,沒有絲毫漣漪,幽靜深邃,就像一塊藍寶石鑲嵌在群山環抱中,純粹的沒有任何瑕疵;又像是一面瓦藍色的寶鏡,鏡面光滑如砥,沒有任何褶皺。而圍繞著天池的十六座山峰,默默地守護著這片神聖的水域,像是守護著一位沉睡的美麗少女。
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摩肩接踵、人聲鼎沸,卻絲毫無法打破瀰漫在天地間的寧靜與莊嚴的氛圍。無論遊客如何興奮喧囂,神山聖水的幽靜與深邃總能超然其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神山聖水之美只有上帝才能創造,而神性之美任何人間語言的描繪都是蒼白無力的。
長白山天池,被十六峰所環抱簇擁。天池背倚海拔2749米的長白主峰「白頭峰」,南北長約4400米,東西寬約3370米,湖泊總面積達9.82平方公裡。其池水的海拔2189米,最深處達373米,平均深度204米,是中國最高、最深的火山湖之一。1908年,清朝官員劉建封登上長白山,為天池十六峰命名,並確認它是鴨綠江、松花江、圖們江三江的源頭。
我和遊伴們當時站在十六峰中第三高峰「華蓋峰」,又名天文峰上,海拔2670米,是北坡俯瞰天池的最佳位置。故而我們既能觀賞雲霧繚繞的飄渺景致,還能盡覽天池、湖水與雲天交織融合的壯美畫卷。
長白山天池,又名「白頭山天池」,是中朝兩國的界湖。湖面面積45.5%屬於中國,54.5%屬於朝鮮。站在北坡,遠眺東坡的朝鮮,一條筆直的道路通向山下湖邊的民房,隱約可以看到朝鮮那邊的長白山主峰白頭峰。隨著時光流轉,湛藍的湖面映照出美麗的倒影,兩朵潔白的雲彩徜徉在湖面中,碧綠的山峰靜謐地倒映在湖面上,飛鳥翱翔在天空,輕輕劃破了這片天水一色的寧靜與幽靜。
我還看到,在山下岩石上,停留著一隻悠然自得的飛鳥。臨近中午時分,湖面彷彿被喚醒的少女輕輕地開始梳妝打扮,瓦藍的湖水上泛起了粼粼波光,猶如光滑如砥、平靜無縫的鏡面破碎了,細微的波紋從湖心擴展開來,漸漸瀰漫,最終波光粼粼的光點充盈了整個湖面,湖水、山峰、天際漣漪蕩漾,渾然難分了。
多年來天池有「水怪」的傳說。最早的紀錄可追溯到1903年《長白山江崗志略》中的一段記載:「自天池中有一怪物浮出水面,金黃色,頭大如盆,方頂有角,長項多須,獵人以為是龍。」 此後天池「水怪」的傳聞不斷,而且數量增多。自上世紀80年代起,越來越多遊客聲稱見過天池「水怪」,數不勝數,尤以2003年7月11日為最—短短一個小時之內,「水怪」竟連現三次,這一事件成為歷史上首次詳細紀錄。然而,站在天池的幽靜之中,遠離一切紛擾與塵囂,我卻絲毫不想讓這些傳聞擾亂眼前那份寧靜至美的景色。
長白山天池位於主峰火山錐的頂部,形成於漫長歲月的積水,坐落在這座雄偉火山口內。其神奇之處在於,它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入水口,卻擁有一個天然的出水口。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湖水的水位始終不變,永遠不增不減。
在天池北側,天豁峰和龍門峰的中間有一大缺口,這個缺口就是天池的出水口。天池的水從缺口奔流而出,沿途不斷沖刷、侵蝕岩石,使河床不斷的下切、擴大,最終形成了一條經久不衰的河流「乘槎河」,又名「通天河」。有趣的是,它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河,長度僅為1250米,卻承載著天池的神祕與靈氣。
乘槎河流經600米平緩的地勢後,突然向北陡然下滑,水流湍急澎湃,彷彿怒濤奔騰、雷鳴咆哮。在距天池1250米處,經伏牛石的切割,河水分割成一大一小的兩股,從懸崖上飛流而下的雙瀑布,氣勢磅礴,這便是著名的長白瀑布。
在天池靜靜地觀賞了一個半小時後,我乘車下山,去到轉乘中心,隨後乘上中巴去長白瀑布景區。下車後,我順著山澗溪流逆流而上,徒步走了大約一公裡,就抵達了聞名遐邇的長白山溫泉帶。剛進入溫泉區,我就聞到了一股濃烈的硫磺氣味,發現四周的岩體被硫磺薰染成深黃色, 呈現出一種神祕的景象。
穿過溫泉帶,我終於到達了長白瀑布的觀景台。抬頭仰望,只見一大一小兩股瀑布從68米高的懸崖上飛流直下,恍如銀河之水從天而降。 瀑布的水勢洶湧澎湃,水珠四濺,噴薄的水氣升騰起幾丈高的水霧飛浪,形成了壯美的長白飛瀑。瀑布下拓臼成了深約20米的水潭,從水潭中流出的水汩汩下流,正是我逆溯而上的山澗溪流,溪流出山後彙集成二道白河,成為松花江的正源。
遊客無法靠近瀑布,只能遠遠地站在觀景台欣賞。我坐在觀景台的椅子上,悠然自得地觀賞著眼前的飛瀑。恰好有一位工作人員在場,我就與他閒聊起來。他說,今天的遊客運氣真好,昨天不僅天池看不到,就連這裡的瀑布也被大霧遮掩。
我問起,為何地下森林景區昨天起突然被關閉。工作人員解釋道,景區內突然有熊出現,為了確保遊客的安全,景區不得不暫時關閉。當我問到明天是否也會是個大晴天,能否像今天一樣看到天池時,他卻欲語而止,不置可否。
在瀑布前觀賞了半小時後,我繼續乘中巴下山,前往小天池景區。途中,我穿過一片幽深的密林,遇見了「飛來石」的奇特景觀,兩塊巨石相倚而立,左邊是陽石、右邊是陰石,相互依靠為仙石,成了遊客打卡拍照留念的美景之一。
穿過密林,我來到了小天池。一泓清澈的湖水,平靜如鏡,倒映著四周的樹木和天上的雲影,乍看還真分不清是湖中影還是天上水。小天池不大,周長260米,面積僅半公頃大(5380平方米),卻大有「半頃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意境。奇妙的是,湖水只有進水口,沒有出水口,池水卻終年不枯,正好與天池相反。水面略呈圓環狀,因此又被稱為「銀環湖」。
告別了小天池,我繼續在密林中徒步往下,耳邊傳來了山間溝壑中的淙淙流水聲。不久,我發現一條地下暗河出現在眼前,湍急奔騰,歡快地「譁譁」地奔流向下。我沿著這條地下暗河穿梭在密林中,行走了幾百米後,終於抵達了綠淵潭景區。
這片綠淵潭位於長白山高海拔地區的岳樺林中,三道瀑布從26米高的巨岩上陡然跌落,水流撞擊岩石後,濺起的水霧如輕紗般瀰漫,形成了一個幽碧的深潭,倒映著周圍的嶽樺和山崖,便是呈現我眼前的綠淵潭。由於水質清澈,水中雜質極少,光線穿過水面,折射出深邃的碧綠色,彷彿是天然的鏡面,映射著周圍的嶽樺樹和山崖,恍若一處仙境。
遺憾的是,最後一個地下森林景區因突發狀況臨時關閉而無法遊覽,我只得乘車下山,結束了這一天的長白山之遊。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