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我第二次訪問倫敦,由於第一次去時已經參觀過大英博物館,所以這次選擇去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這座大型美術館位於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建於1824年,收藏了13世紀中葉至1900年的2300多幅作品。國家美術館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側翼,作品按年代序展出,館藏包含文藝復興早起名家和威尼斯畫派等各式畫派的畫作,其中不乏許多英國畫派的作品,還有18、19世紀到印象派的法國畫家作品。
遊歐洲逛藝術博物館是項非常不錯選擇,除了可以欣賞世界聞名的美術作品外,還能看到風格各異的建築設計。像英國國家美術館西側的塞恩斯柏裡翼樓,就是英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Postmodern architecture)起源於1960年代的一種建築風格和建築思潮,「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之後整個時代的名稱)。
當下有一種觀點,在AI這麼發達的時代,未來人才在培養上的「核心競爭力」竟是審美力,因為同樣的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會呈現出不同的美,而審美力高的人,往往能夠更為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之美,這恰恰是機器和AI無法代替的能力。
藝術是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通過不斷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自我後,創造出來的精神文明和精神財富,它跟物質文明的作用是平行的。史前文明時期,藝術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進入文明時代。
時至今日,洛可可的風格也存在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比如裝修風格中的歐式、家具、蘿莉塔的服飾都可以看到。
審美能力是一個人認識、感受、鑑賞、評價美的能力,審美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欣賞藝術看博物館是提高審美不可或缺的路徑。
我們很多人在遊覽歐洲時一定會對其各異風景,名勝古蹟流連忘返,很容易忽略蘊藏無數珍寶在內的藝術博物館(美術館)。除英國國家美術館外,我還去過三家非常有特色的藝術博物館。
作為佛羅倫斯最受歡迎的旅遊點,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佔地1萬3000平方公尺,興建始於1560年,收藏有14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包含一些絕對的藝術傑作,如喬托,西蒙尼.馬蒂尼(Giotto, Simone Martini)、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貝亞托.安吉利科(Beato Angelico)、菲利波.利皮(Filippo Lippi)、波提切利(Botticelli)、曼特尼亞(Mantegna)、柯雷喬(Correggio)、達芬奇(Leonardo)、拉斐爾(Raffaello)、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卡拉瓦喬( Caravaggio)。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
從建築學看,畫廊入口樓梯,採用了優雅的新古典主義,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時期的形式,配以淡綠色,讓人想起聖彼得堡等歐洲首都明亮的當代室內裝飾。
烏菲茲宮,一改由塔樓和小房子組成的中世紀古城,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完全不同的、以現代線條為特徵的宏偉建築。畫廊走廊,用古代雕像、繪畫和其他奇觀就像皇冠一樣的裝飾環繞美術館庭院,從走廊的大窗戶可以欣賞到的戶外景色,走廊的天花板上繪有壁畫。龐大的美術館是一座能夠標記空間並隨著時代而更新的建築,同時又保持著雄偉的尺度。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Albertina)是一座收藏橫跨三個世紀的維也納藝術殿堂,它由薩克森-特申公爵阿爾伯特於1776年創立,目前收藏從哥特晚期到現在的超過100萬幅圖畫和版畫。從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和丟勒(Dürer),到倫勃朗(Rembrandt)和魯本斯(Rubens),從克裡姆特(Klimt )和席勒(Schiele)到畢加索(Picasso)、裡希特(Richter)和拉斯尼格(Lassnig)。它擁有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版畫室,有大約6萬5000幅圖畫和大約100萬幅 。
博物館的入口在二樓,外面有一座建築師Hans Hollein加的現代化屋頂。二樓的廣場上有一座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的騎馬雕像,很顯氣派。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裡有「人面獅身樓梯」(Sphinx Staircase),這座樓梯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樓梯前有兩座人面獅身雕像。
值得一提的是,阿爾貝蒂娜博物館的建築收藏類似巴洛克風格的城市景觀、宏偉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以及像維也納環城大道這樣的建築群,擁有超過4萬個平面圖、研究和模型,為建築繪圖流派提供精彩的概覽。從晚期哥特式建築到當代建築,其中展示了貝尼尼(Bernini)、波羅米尼(Borromini)、漢森(Hansen)、瓦格納(Wagner)、路斯(Loos)、霍萊因(Hollein)、哈迪德(Hadid)等人的重要作品。
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由石灰石、玻璃和鈦建造,位於西班牙的畢爾巴鄂。
該建築與城市長久以來的造船業傳統遙相呼應。建館使用了3萬3000塊半毫米厚的鈦合金,由於這些金屬片很薄,所有的曲線設計必須要有完美計算。建好後被稱為「扭曲」的解構主義地標,是建築設計師,普利茲克獎得主弗蘭克.蓋裡(Frank Owen Gehry)最為知名的設計。
解構主義建築(Deconstructivism)是一個從1980年代晚期開始的後現代建築思潮,特點是對建築整體的破碎化、解體化,通過外觀的處理,運用非線性或非歐幾裡德幾何的設計,來形成建築元素之間關係的變形與移位,譬如樓層和牆壁,或者結構和外廓。
該博物館在1997年由古根漢基金會創建,並在10月18日由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揭幕,展出250件當代藝術作品。博物館全部面積佔地2萬4000平方公尺,陳列的空間則有1萬1000平方公尺,分成19個展示廳,其中一間還是全世界最大的藝廊之一,面積為130公尺乘以30公尺。眾多旅遊者和建築愛好者完全被這座「外星來客」般的博物館迷倒,非常值得去參觀,一飽眼福。
古根漢博物館現在共收藏約8000件現當代藝術品,包括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保羅.高更(Paul Gauguin)、馬克.夏加爾( Marc Chagall)、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馬蒂斯(Matisse)、梵高( Van Gogh)、畢沙羅(Pissarro)、畢加索(Picasso)、席勒(Schiele)、馬格裡特(Magritte)、蒙德裡安(Mondrian)、康定斯基( Kandinsky)、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等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博物館的建成已經超出了人們對藝術和文化最宏偉的期望,並且以非凡的方式為畢爾巴鄂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城市、經濟和社會復興做出了貢獻。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