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这三大触发诈骗机制信号,就该「STOP!」。美华银行公会(NACAB)日前举办金融诈骗防范研讨会,南加洛县地方检察官办公室犯罪组专家和警局金融诈骗警探分享防诈资讯,不管诈骗手法如何变化,识别这三个信号,基本就能阻止大量金融诈骗发生。
洛县警局天普分局警探Aily Baldwin表示,诈骗手段多变,但有三个经典警示信号;首先是制造时间压力,诈骗者会让受害人马上做决定。其次是钱,只要涉金钱交易,不管金额大小,钱就是陷阱的开始。第三是保密,诈骗者会阻止受害人告诉其他人,让其孤军作战。
诈骗者通常会广撒网,但长者或不熟悉数位资讯的人,更容易上当。诈骗者用虚构的项目、电子邮件、假冒国税局等手段,对资讯落差大、信任心强、财务稳定的高龄族群下手。
洛县地方检察官办公室白领犯罪组副检察官Peggy No和犯罪组副检察官Michael Fern分享调查案件经验。他们表示,虚构网路投资,是常见诈骗手段。通常通过社交媒体结识,然后建立熟悉感和交情,并引导受害者将资金投入虚构的加密货币投资帐号,再转入另外一个显示其投资金快速增长的平台。这类平台通常仿造专业金融投资平台,界面看似真实,会让受害者提取部分收益,让其降低戒心。当受害者投入更多金额,诈骗者会告知无法提现,要缴纳税金或手续费等才可提款,即使受害者付款,最终也无法提取。
他们建议民众不要相信来自社群平台的投资建议,避免与陌生人建立任何形式的投资财务交易,且事先确认该投资机构,是否有合法牌照和经营实体,至少可作为第一层判断参考。在提供个人资讯和金钱前,一定要思考为什么对方会要这笔钱,他们会如何利用这些资讯和资金;只要具备防诈意识,就能大大降低被骗风险。千万不要直接照办,做任何财务决定前,都要问为什么,并保持好奇和怀疑态度。这些简单动作,实际是最有效的防诈方式。
同时民众要避免成为洗钱链条的一环。诈骗者通常在网上打轻松在家工作广告,但这些工作要求提供个人资料,之后开设银行帐户,作为人头参与洗钱。虽然表面只是执行使命,但其行为可能已触法。
美华银行公会理事、华采商业银行行长兼首席运营官Edythe Repoff表示,银行应对网络金融诈骗时,在身分信息确认方面,已升级相关的安全问题。从以往简单和容易被AI获知的个人资讯,升级到更个人化和非公开信息,更能准确验证客户身分。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