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觉得没精神、睡再多也不够,每天累到像被榨干?小心这是身体发出的「低电量警报」。台北国泰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单家祁表示,身体疲惫除了睡眠不足外,也可能是疾病、营养缺乏、不良习惯、过度劳累所引起,还有现代人普遍的「压力问题」。
现代人工作生活繁忙,也很难顾好自己的健康,即使感觉到倦怠感,多是以「补眠」来解决。单家祁说,白天劳力、晚上劳心,累积久了也无法靠休息或睡觉纾解,因为这已经变成一种「心病」,旁人可以明显感受到个案情绪较为焦躁,甚至低落、提不起劲,属于心理层面的慢性疲劳。
「当疲倦感来袭时,应该先检查是否因疾病所引起,如果排除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睡眠型态,可能就要往心理层面深入了解。」单家祁指出,疲劳是一种精神表现,当压力让人呈现耗竭状态,可能导致专注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速度慢等认知功能问题。甚至,反映在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
许多人常把「心好累」挂嘴边,当要面对处理的事情愈来愈多元,不免累积压力情绪,久了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变成「情绪耗竭/工作倦怠(burn-out)」。世界卫生组织为burn-out列出详细定义,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却无法纾解或管理时,易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常觉得筋疲力尽、产生消极想法。
单家祁说,处于情绪耗竭/工作倦怠的状态时,会持续情绪低落、经常头痛、消化不良、失眠……进而健康受损。过去,近似于慢性疲劳症候群身体的感受,被称为「神经衰弱」,但因为这个词的症状范围非常广泛,有时会混淆病情,后来改称「自律神经失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持续的疲劳感。
有人询问:最近常失眠、头痛、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到底是压力大,还是忧郁症?单家祁表示,「正向情绪的缺乏」可能导致心理及生理不适,亦是身体超负荷的SOS求救信号,渐渐出现情绪耗竭,进而导致慢性疲劳症候群。而忧郁症的标准严苛,要有压力相关反应、显着情绪低落,才会进一步诊断。
近几年,出现「自律神经失调」、「慢性疲劳症候群」,到底该怎么分辨?单家祁说,其症结点都是压力。自律神经失调虽然不算是疾病,其主因是急性事件或长期压力累积,例如工作升职、结婚生子、家人骤逝等重大生活变化,有时找不出明确身体病因的异样感觉,可推测与自律神经系统有关。
单家祁说,慢性疲劳症候群的诊断定义目前还没有普遍的共识,精神科也不会下这个诊断,而职业倦怠及人际关系疏远是最容易被觉察到的样貌。心理治疗可以协助找出感到身心耗能的原因,寻求专业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合并身心科共病或睡眠障碍时,可同时进行诊治,提供详细的评估与减压建议。
慢性疲劳症候群
并不会因为休息或睡眠后而改善,不时感到虚弱、郁郁寡欢,甚至还会头痛、肠胃道不舒服、失眠等,主要是压力引起。
一般疲劳
大多是过度工作、劳动或运动的结果,身体觉得疲累、酸痛,但在休假后因压力解除、休息或充足睡眠,可恢复元气。
1.建立健康的自我照顾习惯:充足睡眠是基本要素,养成定时就寝、睡前不滑手机的习惯。
2.远离压力源: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偶尔逃避一下,给自己一些弹性空间。
3.适量吃喝纾压:并不是大吃大喝,而是多吃蔬果、全谷类,帮助稳定情绪。
4.养成运动习惯:运动能帮助身体释放多巴胺,感到愉悦和幸福;团体社交也能提升心理健康。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