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感冒就医,症状通常包含喉咙痛、头痛、肌肉酸痛、发烧等,而这些症状都是因人体组织受损后产生的发炎反应,可能会使用解热止痛药来缓解发炎反应引起的不适。
临床上的解热止痛药大致可分为两类: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没有抗发炎作用,其经由提升疼痛阀值而产生止痛作用,并经由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以产生解热效能,正常成人建议剂量一次500毫克,每4到6小时一次,每日最大剂量为4克。
若超过每日最大剂量就可能造成患者出现肝毒性,在最初24小时内,会有胃肠道不适、厌食、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及出汗等症状,但也有人毫无症状,接着可能出现腹部疼痛、解尿困难、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小便颜色变深成茶褐色等情形。
用药期间病人应避免饮酒,以减少肝脏负担,多重用药者需特别注意使用的所有处方药、指示药成分中是否重复含Acetaminophen(又称Paracetamol),以免不当用药。
非类固醇类消炎解热止痛药(NSAIDs)种类多达数十种以上,常见Diclofenac、Ibuprofen、Acemetacin、Etoricoxib、Celecoxib等,其可透过减少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消炎、止痛、退烧的作用,不过,NSAIDs可能增加肠胃道出血风险,所以有胃溃疡或是想治疗胃痛的民众应避免使用NSAIDs。
此外,前列腺素可调控肾丝球小动脉的舒张来增加血流量,以维持肾丝球过滤率,若使用NSAIDs而导致前列腺素减少,可能造成肾脏血流量不足进而产生急性肾衰竭,所以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当审慎使用。
这两类解热止痛药适用于缓解症状,最重要的是应处理引起发炎的源头,例如若是细菌感染的疾病,则需搭配抗生素合并治疗,千万别随便自行使用解热止痛药,而忽略了真正的病因。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