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台灣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由血糖、肥胖、血壓、血脂組成的「死亡四重奏」,不僅常同時並存,也是動脈硬化、心臟病或中風等的共同根源。
肥胖是許多疾病的根源,數據顯示,約八成糖尿病患者、三分之二肥胖患者,最終死因皆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洪惠風解釋,第二型糖尿病與體重高度相關,肥胖不僅影響血糖,也與高血壓及高血脂關係匪淺。
洪惠風說,肥胖造成的問題有二,第一是與肥胖本身相關,包含,呼吸中止症、關節炎、脂肪肝甚至癌症等等,其次是與脂肪細胞會分泌類似荷爾蒙的物質有關,這些物質會引發全身慢性發炎、增加血管病變與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動脈硬化是心臟病與中風的核心關鍵,而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肥胖、年齡、抽菸與缺乏運動。洪惠風以「垃圾掩埋場」比喻血管壁,當壞膽固醇等垃圾不斷堆積、血糖升高則讓血管更快被填滿,造成動脈硬化加速。
洪惠風提醒,「控制三高才能避免惡性循環,血糖與體重管理尤其重要!」近年研究顯示,部分藥物除降糖外,還能減重並帶來器官保護效益。例如傳統藥物二甲雙胍價格低廉且廣泛使用,而最新研究顯示,它可能具有抗老化與延緩失智的潛力、SGLT2抑制劑則能幫助排糖,不僅減少2%-4%體重,還能降低心臟與腎臟病風險,但副作用可能是泌尿道感染。
最後則是腸泌素類藥物,包括俗稱「瘦瘦針」的GLP-1 RA以及GLP-1/GIP,「這類藥物是當紅炸子雞」,洪惠風分享,研究顯示,GLP-1 RA不僅能有效控制血糖與體重,還能降低心血管與腎臟疾病風險,並改善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及膝關節不適。研究也指出,單用GLP-1 RA就能降低心臟疾病與死亡率風險;而GLP-1/GIP的器官保護效益仍需更多臨床數據驗證。
不過洪惠風也提醒,使用腸泌素類藥物減重雖有效,但也可能造成肌肉量下降,必須搭配重量訓練與蛋白質補充。若停藥後復胖,往往是脂肪增加,肌肉卻無法恢復,因此行為改變、運動與飲食調整仍是長久維持的關鍵。
洪惠風最後強調,心臟病、中風及三高慢性病其實都可預防,即使是青壯年族群,也應定期檢視體重、血糖等健康指標是否達標,並維持良好生活型態,才能有效延緩動脈硬化與老化速度,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台灣鶯歌怡兒診所院長周君怡指出,若能減重15%,第二型糖尿病有機會「逆轉」,不必再依賴藥物,這不僅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減輕健保與社會成本。近年醫界認為病態肥胖是一種疾病,須要積極介入,且有多種減重藥物上市,其中,最受囑目的就是GLP-1受體促效劑。
周君怡指出:「它的主要作用於腸道和腦神經,產生『飽足感』。它並非完全抑制食欲,而是讓人能更好地控制食量,達到『七、八分飽』的狀態,進而改變飲食行為。」但在看到體重下降後,就得開始進行行為改變的衛教,由於單靠藥物並非長久之計,快速減重可能伴隨肌肉流失,要維持體重就得靠運動,因此「減重+重訓」必須並行。

近年醫界認為病態肥胖是一種疾病,須要積極介入;示意圖。(圖/123RF)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