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道感染(UTI)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個人衛生引起的健康問題。不過南加州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食用含有大腸桿菌(E. coli)的肉類,也可能引起尿路感染。而較貧困地區的肉類受污染比例高,由肉類引發的尿道感染比例,也隨之較高。
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大腸桿菌可以導致尿路感染。不過通常來說,人們普遍意識中的大腸桿菌,是造成拉肚子。CDC表示,尿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疾病,全球每年有約4億病例。
於23日發布在「美國微生物協會」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與南加州凱瑟醫療中心的研究員,分析2017年至2021年間,南加州數千份大腸桿菌陽性的尿液樣本,發現其中約18%的感染病例,與當地超市販售的受污染肉品有關。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喬治華盛頓大學環境與健康教授普萊斯(Lance Price)告訴「洛杉磯時報」,長期以來,泌尿道感染被視為個人衛生健康問題,但研究結果顯示,它同時也是食品安全問題。
研究人員指出,所有肉類樣本中,大腸桿菌汙染率最高的是雞肉(38%),其次是火雞(36%)、牛肉(14%)以及豬肉(12%)。此外,大包裝價格較低的肉類,較易含有大腸桿菌。
研究也指出,在低收入地區,受污染肉品的比例更高,而由肉品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比例,也隨之上升。
泌尿道感染相當常見,尤其在女性中。專家建議人們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並食用蔓越莓製品以預防感染。在處理生肉時,取保將肉密封嚴實,避免污染其他果蔬。在烹飪肉類時,確保完全熟透再食用。

新研究顯示,肉類中大腸桿菌引發尿道感染的病例佔18%。(示意圖取自pexels)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