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網購詐騙,許多消費者改由直播購物,藉「眼見為憑」降低被騙機率,不過現在情況並非如此。中國電商平台直播購物近來出現許多「AI模特」穿上「AI衣服」做「AI直播帶貨」,其賣家秀看來簡直就是雜誌大片,但下單後收到的商品質量卻與實物差距巨大。
在中國,專門為賣家提供AI服務的產業已然成形,一個技術後台可為成千上萬個店鋪生成不同面貌的AI主播,這些AI主播們不僅能以假亂真,還能與買家互動,讓不少消費者上當。
據上觀新聞報導,在龐大市場需求下,一個專門為賣家提供AI服務的產業已然成形,這些產業可根據提供的商品圖和可供換裝的模特圖,迅速製作出「上身效果圖」。但背後是對商品真實性的極大犧牲,因AI在生成過程中,會「腦補」細節、優化質感,甚至添加實物根本不存在的設計,
一名從事服裝電商運營的王先生(化名)透露了行業轉向AI的深層原因:「我們早就不用真人模特拍外景了,一天拍攝費幾千上萬,還要化妝、場地、後期,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真人模特一天拍幾十套衣服頂天了,但AI一天能出圖上千套,還能任意切換歐美、亞洲模特,背景要巴黎街頭還是夏威夷海灘,隨便選」。他估算,採用AI技術後,店鋪的視覺內容製作成本下降了超過90%。
「我看直播就是為了看真實效果,如果連直播都是假的,那還有什麼可信的?」經常通過直播購物的馮女士表達了她的憤慨。她曾在一個AI主播的直播間下單了一件西裝,「主播穿著版型筆挺,走動時很有型。但我收到後,面料軟塌塌的,根本撐不起來。我才反應過來,那個主播連走路和轉身的動作都是AI生成的」。
調查發現,多個購物平台悄然出現了大量「AI服裝主播」。這些主播形象完美,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辛勤工作」,以流利的話術介紹商品信息,甚至能精準地回應評論區的簡單互動,如「歡迎新進直播間的寶寶」、「喜歡這款的可以扣1」。如今,這些足以以假亂真的AI主播,同樣已經形成一條高度技術化的製作產業鏈。甚至同一個技術後台可以為成千上萬個店鋪生成不同面貌的AI主播。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前的管理規則未能跟上技術步伐。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基於對「真人實時展示」的信任進行消費決策,其知情權與選擇權在無形中受到了侵害。當務之急,是盡快確立產業鏈中各主體的權責劃分,並建立與之匹配的規則體系,讓技術在陽光下運行。
購物平台上出現大量「AI服裝主播」。(取材自上觀新聞)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