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暴紅網絡後,很多人都想去旅行散散心;中國年輕一代的人們,更多是因為某個情緒而觸動,不管是選擇出發還是想要在旅行途中收穫不一樣的體驗,年輕人的旅行就是「情緒成團」。
十一黃金周期間,各大旅遊城市再次迎來人潮。然而,與往年「特種兵式」打卡、「到此一遊」模式不同,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追求注重感受的「情緒旅遊」。
「情緒旅遊」是什麼?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導指出,快節奏生活與高壓力環境下,年輕人渴望通過旅行逃離現實、釋放情緒,情緒旅遊成為精神療癒的重要途徑。這意味著旅行的核心從觀光轉向療癒,人們希望通過沉浸式體驗獲得情感滿足。
在晉城體驗「秒穿清朝」。(取材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晉城文旅圖)
無論是身著古裝體驗「一日格格」、「一日晉商大小姐」,還是在景德鎮遇見「給足情緒價值」的雞排哥,「情緒價值」正在成為許多年輕人看重的旅行要素。在社交平台上,「情緒旅遊」同樣成為許多網友熱議的話題,也因此,許多小眾鄉村、「寵粉」城市、沉浸式體驗景區,成為他們國慶出遊的首選。
「這個國慶我們選擇去家附近的呼倫貝爾轉兩天,沒有人擠人的景點,純屬為了讓自己在大自然裡放鬆。」一位遊客表示,在她看來,自己出遊時已經不再追求「景點打卡」,「要的是心情舒暢、釋放壓力的感覺」。
在呼倫貝爾草原感受大自然。(取材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另一位選擇「反向旅遊」的遊客,則在國慶自駕去往小眾景點山西晉城。打扮成晉商大小姐逛皇城相府、在博物館沉浸式「補歷史」。她表示,「我很喜歡古建築,因此選擇遊晉城。現在旅遊更看重是不是有讓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是否讓人有舒適的體驗、輕鬆的心情。」
據了解,Z世代消費有著多面性的特質,最為突出的便是樂於為體驗付費。但他們崇尚體驗為王,追求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複製性,體驗感貫穿消費全程。盲盒、劇本殺、密室逃脫、沉浸式演藝等文旅新興事物,皆是體驗為王的產物。
Z世代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加快,忙著卷學業、996的他們,常常面臨著難以言說的壓力,大家渴望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重新獲得能量和激勵。可見,情緒價值有待發掘的潛力巨大。
香港文匯報引述攜程數據報導,中秋國慶假期跨省遊訂單量已同比增長45%。情緒價值、時間效率與性價比已成為影響出行決策的三大關鍵要素,旅客出遊偏好正在從簡單的「去看」 加速轉變為「去體驗」。
在出行選擇上,遊客不再滿足於「打卡」,轉而追求目的地的情感聯結與體驗深度。攜程數據顯示,新疆、西藏、內蒙古等「治癒系」遠途目的地酒店搜索熱度上漲60%,「躺在酒店看日照金山」等特色產品受追捧。省際交界城市成為新熱點,昭通、賀州、贛州等地訂單同比增長58%至95%。這些酒店不再是單純的歇腳處,而是精心打造的「情緒療癒場」。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少景美」的小眾目的地不僅吸引了大量注重「情緒價值」的境內遊客,也備受外國遊客的青睞。比如山西大同,已成為外國遊客心目中「值得專門探訪」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關注情緒價值,成為2025文旅體驗新場景。(取材自微信「旅遊產業視角)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