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常建議避免吃加工食品或是脂肪、糖份過高的食物,免得罹患慢性病,包括中風和失智症等神經疾病。但是華裔神經科醫師陳百賓(Baibing Chen,音譯)說,為預防嚴重的神經系統問題,有幾項鮮為人知的食物要提高警覺、避免食用。
陳醫生列出四項他絕對不吃的食物。
罐頭鼓脹、破裂或嚴重凹陷,很可能是肉毒桿菌(botulinum)汙染跡象,吃了可能中毒。
肉毒桿菌毒素是最強神經毒素之一,會阻止釋放一種幫助大腦控制肌肉運動的神經傳導物質。一旦中毒,恐導致肢體癱瘓、視力模糊,甚至呼吸衰竭、致命。
這種毒素無法透過嗅覺、味覺或視覺偵測;罐頭裡的食物即使加熱,也可能不足以除去毒素。
陳醫生警告要慎食體型較大的熱帶魚,例如梭魚(barracuda)、石斑魚、鱘魚、海鰻和青甘,因為可能含有雪卡毒素(ciguatoxin,一種神經毒素),加勒比海和南太平洋等珊瑚礁豐富地區捕獲的魚要特別提高警覺。
雪卡毒素中毒的症狀包括冰冷、灼燒、刺痛、頭暈、甚至惡夢連連,容易被誤診。
雪卡毒素有耐熱性,無論魚煮多久,毒素都不消失,而且無味無臭,不易察覺。
在含毒素的熱帶魚出沒地區要特別小心,少吃大型掠食魚類,也不要吃肝臟、魚籽和魚頭等特定部位。
吃了不熟的豬肉恐引起腦囊蟲病(neurocysticercosis),經由攝取豬肉絛蟲(pork tapeworm)的卵而引起。絛蟲幼蟲可進入大腦並引起癲癇發作、顱內壓升高,甚至類似失智等症狀。
腦囊蟲病是後天性癲癇的主因之一,已開發國家並不多見,但美國出現過病例。
巴氏殺菌會透過高溫消除牛奶可能致病的微生物,消毐過程確實會降低某些維生素濃度,但微乎其微。
未經消毐的生奶是李斯特氏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等病原體的來源。兒童、孕婦、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現嚴重後果的風險最高,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流產、死亡。
未經巴氏殺菌的產品所含病原體會導致不可逆轉的腦損傷,引發癲癇、腦膜炎和昏迷。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