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悶熱,要嚴防中暑,醫師表示,不論在戶外或冷氣房,都要記得補充水分,飲食也要清淡。
台灣北醫大附醫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指出,在這種天氣,忍不住想吃冰涼食物,過度貪涼容易使濕邪侵入體內,導致水腫、疲倦、消化不良等症狀。而體內同時存在濕氣和熱氣,使分泌物變得黏著、大便排得不順,身體也覺得黏膩不舒服。
想要清熱解暑,蘇柏璇建議,可多吃夏天盛產的瓜果類來降低體內熱氣,並緩解因高溫引起的暑熱不適感。「苦瓜、西瓜是不錯的選擇,皆有清熱降火功效。」苦瓜味苦性寒,對於降火非常有效,其苦瓜素可促進消化液分泌;西瓜味甘性寒,有助於利尿解熱,並補充體內水分。
蘇柏璇強調,涼飲、生食會讓腸胃不舒服,尤其是冰塊,飲用後會使血管收縮,影響氣血運行。從中醫觀點來看,冰塊解暑效果有限,且只是冰涼一下子,大量食用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若想舒緩暑氣,綠豆湯、蓮子湯是不錯的選擇,搭配銀耳、百合等食材,可幫助消除體內的熱氣。
夏季容易熱傷害,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前者是因為曝曬太陽過久,高溫造成脫水、體溫調節失調。後者是因為經常待在冷氣房內,皮膚表面毛孔急速收縮,讓體內的熱氣排不出去,造成微微發熱、疲倦、頭痛、惡心、食欲差等不舒服狀況。
要避免陽暑,勿待在大太陽底下太久,做好戴帽子、撐陽傘、補充水分等防曬工作,感覺到頭暈、胸悶時,應趕緊替到陰涼處降溫。預防陰暑的方式,則要在進入冷氣房前,先在門口休息15至30秒,不要讓身體馬上進入受寒受涼的狀態;室內空調開攝氏26度即可,維持最舒適的體感溫度。
蘇柏璇表示,除了補充水分,可以多按摩穴位緩解不適,例如頸部後方的風池穴、小腿前外側的足三裡穴、手部虎口處的合谷穴、手肘外側的曲池穴等。這幾個穴位不求人,自己就可以按壓,有助排除體內火氣與熱毒。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