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職業技術教育正經歷一次悄悄的逆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放棄傳統的大學之路,轉而投身於科技業。從焊接到機械加工等多個領域,薪資上漲與新技術的應用正在為這些職業注入新的活力,逐步擺脫技工「又髒又低端」的刻板印象。
同時,人們對大學教育回報率的懷疑不斷加深,尤其是在學費數十年來不斷上漲的背景下,這也進一步提升了技工職業的吸引力。
根據美國國家學生資訊交換所研究所(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的數據顯示,2023年秋季,美國以職業課程為主的社區學院共招生11萬2000人,年成長16%,遠高於疫情前的3.7%。其中,機械修理、汽車服務等領域的入學人數更是增加超過11%。這一成長背後,折射出年輕一代對技術技能、就業導向與教育報酬率的關注。
美國當前面臨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的現實。全美製造商協會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目前面臨約50萬個職缺,預計到2030年這數字可能增加至210萬人。
汽車和柴油服務業具有抗經濟衰退的特性,技術嫻熟的技師始終有市場。(美聯社)
可駕駛包機、滅火和進行救援的商業飛行員,已經到全國缺工的程度。(美聯社)
而技術工人的薪資也堪比四年制大學畢業生。根據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美國合格電工的平均年薪已超過63,000美元,經驗豐富者可達90,000美元以上,而某些緊缺職業如焊工、電梯技師、水管工,收入甚至遠超部分四年制文科專業畢業生。部分高技能人才,如電氣工、風電技術員,年薪甚至可超10萬美元。
而一些高科技產業的技工,年薪上看24萬美元。勞工部數據顯示,可駕駛包機、滅火和進行救援的商業飛行員已經到全國缺工的程度,但需求仍不斷增加,因此他們的平均年薪為11萬3000美元,更有人年薪高達23萬9000美元。
另一個供不應求的職業是航空交通管制員,雖然這項工種壓力很大,也需要經過特殊訓練,但符合資格者平均年薪可達17萬9,000美元。
在網路領域,網頁開發、平面設計、會編碼或程式設計的人才以及特效動畫師,不用在大學花費四年時間就有機會獲得高薪,年賺約17萬美元。
還有一些年薪六位數的工作是很多高中生從來沒想過的,例如電梯和手扶梯安裝員,平均年薪都超過10萬美元。
嬰兒潮世代紛紛退休,各行各業人手短缺,雇主把眼光轉向高中生。(美聯社)
由於技術人才短缺,一些企業將目光轉向了尚未畢業的職業高中生。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就讀費城「法官神父賈吉高中」(Father Judge High School)11年級的17歲學生雷歐斯(Elijah Rios)雖然再過一年才畢業,但已經拿到年薪6萬8000美元的就業聘書,他將在一家生產核子、環保等設備的製造商擔任裝配工,時薪24元,還帶薪休假。而他所在高中的電焊班所有24名應屆畢業生都已經找到工作,年薪至少5萬。
決定為雷歐斯提供就業機會的全球聯繫(Global Affinity)製造商創辦人沃克(Bob Walker)指出:「現在我要找的人,跟在20年前要找的人,已經不一樣了。」他說,現在工廠設備非常先進,包括要價170萬美元的激光鋼鐵切割機,需要技術專精人才才能操作。
「華爾街日報」報告指出,在這種變化中,一個新名詞悄悄流行開來──「工具帶世代」(Toolbelt Generation)。這群以Z世代為主的年輕人,不再盲目追求四年制大學學位,而是選擇焊工、電工、水管工、機械師等職業路線,用一技之長換來穩定、體面的收入和實際掌控感。
當然,職業技術教育在美國的重新興起,背後離不開川普政府政策的傾斜。
早在川普的第一個任期內,他就打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將推動技術工人的培養、重振美國製造業列為國家戰略的關鍵一環。他在2017年簽署行政命令,啟動「擴大學徒制」倡議,並撥款超過2億美元用於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2018年,又簽署「職業技術教育法案改革法」,進一步簡化資助流程,鼓勵地方學區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課程。
川普總統4月簽署了一項行政令,旨在加強技術工種的職業培訓。(美聯社)
川普今年再次就任總統以來,繼續大力推動職業教育,振興製造業。 4月份,他簽署了一項行政令,旨在加強技術工種的職業培訓,並專注於培養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的技術人才。根據白宮發布的概要,該行政令要求美國勞工部、教育部和商務部聚焦新興行業的就業需求,特別是人工智慧等技術驅動的領域,目標是每年支持超過100萬個學徒職位。同時,行政令旨在調整政府資源配置,減少對大學專業職位的過度支持,轉而加強電工、機械師、護理助理等技能型工種的培訓。這些職位通常需要專業培訓、資格認證和學徒經歷,但不要求四年制大學學位。
川普在橢圓形辦公室簽署行政令時對媒體表示:「這就像一個培訓中心,為我們努力實現的目標服務——提供高薪就業機會。」白宮表示,川普政府希望透過改革「經濟效益低下的高等教育系統」,重新引導美國年輕人專注於職業準備。
到了5月,川普進一步表示,考慮將頂尖大學的撥款分給全國技校。 「我正在考慮將把30億美元的撥款從那個『非常反猶』的哈佛大學中撤出來,撥給全國各地的職業技術學校。這對美國是多棒的投資啊,畢竟(對職業技術人員的)需求如此迫切!」川普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宣布。
川普這一系列的舉措,其核心反映出一個基本判斷:大學並非每個人的必經之路,職業技能教育應成為與傳統學術路徑並行的另一種明智選擇。
許多美國學生的理想很務實,他們想成為修車師傅、水電工、糕點師。(本報檔案照)
事實上,美國正試圖借鏡的,正是德國早已成型的職業教育體系。德國實行「雙元製」教育,即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課程的同時,也在企業接受實務訓練。全國約有60%的青年選擇這條路徑進入職場,而非傳統大學教育。德國政府與產業協會緊密合作,確保培訓內容與產業需求相匹配,使得德國的青年失業率長期低於歐盟平均水平,職業技工也在社會上享有高度尊重。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BISWorld數據顯示,全美目前約有7400多所職業技術類院校。若川普30億美元撥款的提議成真,全美每所職校平均可獲約40萬美元。位於紐約甘迺迪機場附近的紐約汽車與柴油學院(New York Automotive and Diesel Institute,NYADI)即是可能受益的典型的私人職業技術學校。
成立於1994年的NYADI以培養具備高技能、具備就業能力的汽車、柴油、卡車和碰撞維修技術人才為主。學校設有八個專業方向,學制從一年到兩年不等。教學強調實踐為本,強調實際操作與行業需求接軌,所有課程均由持有美國國家汽車服務卓越認證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for Automobile Service Excellence)認證的資深教師授課。
該校負責人之一Lisa Chu表示,即使川普的資助無法兌現,但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大學學費高漲的背景下,職業科技學校的發展有望迎來一個黃金期。她指出,隨著交通運輸產業朝向混合動力、電動車和智慧系統方向發展,專業且實踐導向的培訓需求將持續上升香。有鑑於此,該校也將持續更新課程內容,加入先進修理技術、電動車安全規範和廠商技術訓練等內容。
另外,「汽車和柴油服務業具有抗經濟衰退的特性——無論經濟如何波動,技術嫻熟的技師始終有市場,」她說。
NYADI採用滾動招生制度,無需申請費,特別適合對汽車電子、交通系統有興趣的人才,學校不僅招生高中應屆畢業生,也接收成人轉行。學生畢業後多在修理廠、經銷商、運輸公司或政府交通機構工作,學校也提供履歷輔導、面試訓練與雇主招聘會服務。
該校畢業生派克(Kary Parker)在學校組織的雇主招聘會上獲得MV交通(MV Transportation)的面試和工作機會,他目前有一個滿意的工作,薪水高,待遇好,還有退休金保證。另一位畢業生羅德裡格(Daniel Rodriguez)在畢業前開始在柴油公司NDK集團兼職,很快就被提升為經理,而之後又盤點買下該店,成為一名成功的小商業業主。他說:「在NYADI上學時獲得的技術、知識,以及指導員和工作人員提供的支持,使我受益匪淺。」
美國大學學費高昂,但畢業生就業前景黯淡,越來越多年輕人重新檢視「讀大學是否值得」。(美聯社)
職業技術學校的重新振興,部分原因來自大學學費高昂,但畢業生就業前景黯淡。根據Education Data Initiative的數據,21世紀以來,美國大學平均學費已上漲超過一倍。同時,聯邦學生貸款總額已接近1.65兆美元,影響超過4,300萬美國人。這些現實壓力,促使越來越多年輕人重新檢視「讀大學是否值得」。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Z世代認為,只要掌握一項技能,即使只有高中文憑,也能找到高薪工作。
家住紐約長島的孟女士談起兒子的職業選擇,萬般無奈但又十分理解:雖然他在加州大學所學專業是商科,但他決定畢業後成為一名美髮師。
「我送兒子去上了大學,他卻妥妥地成了一位美髮技工,」孟女士說。雖然兒子有能力找一份在世俗看來「更體面」的工作,但他從小就熱愛美髮,大學期間更靠這門手藝幫助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也賺到了足夠的零用錢。
孟女士表示,兒子的目標不僅限於當個優秀的美髮師,而是要將學到的商業管理知識運用到實踐,希望以後能經營美髮沙龍連鎖店。所以,她對兒子的選擇最終表示無條件的支持。她本身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並不後悔花大筆學費送兒子上大學,而非職業訓練學校。她說,大學是個人生經歷,體驗總是好的,而且大學教育確實對開拓眼界和格局都有所幫助。
像孟女士的兒子一樣,美國Z世代的大學生越來越多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個人真正感興趣的職業方向,技工逐漸走出社會偏見。
年輕人選擇焊工、電工、水管工、機械師等職業路線,用一技之長換來穩定、體面的收入。(美聯社)
這種價值觀的轉變,在中美文化對比中也有直覺體現。另一位受訪者李女士提到自己在高中時參加中美交流夏令營,驚訝於美國學生的務實理想:他們想成為修車師傅、水電工、糕點師。相較之下,中國學生談的多是科學家、企業家、外交官等遠大目標。這種差異背後,不僅是文化的不同,更是對成功路徑的理解迥異——美國部分年輕人從小就明白,靠手藝吃飯並不丟人,反而是一種可靠、體面的選擇。
另一位家有12歲女兒的華人家長也表示認同。她說,不管是讀本科還是讀技校,一定要緊跟著時代,保持不斷學習的能力。 「即使我女兒將來可以去到比技校更高的地方,她也要學一技之長,因為技不壓身。」
護理助理等技能型工種通常需要專業培訓、資格認證和學徒經歷,但不要求四年制大學學位。(美聯社)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