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比在餐廳用餐後感覺自己被「坑」了,更令人惱火的事了。不是想掃興,但事實是,許多餐廳確實會透過一些精心設計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套路」顧客。
你可能平時是個果斷的人,但一打開菜單卻猶豫不決,這其實背後有心理學的原因。
根據雅虎新聞網(Yahoo)報導,優惠網站Proxy Coupons的執行長 Fred Harrington 表示,「大多數人會在90秒內決定點什麼。餐廳非常清楚這一點,於是會特別設計菜單,來誘導你快速做決定。」
下次走進餐廳,不妨多留心這些潛藏的「紅旗」提示。
像是菜單上沒標價格,很多人可能覺得「沒寫應該無妨吧」,但實際上,這往往是餐廳(特別是高級餐廳)刻意為之的策略。即使有標價,價格也通常被刻意放在不顯眼的位置。
南加州大學(USC)講師Jason Buhle博士接受Delish訪問時指出,「餐廳的目標是讓顧客先看到食物,再看到價格。常見的做法是,把菜名寫在前面,價格悄悄藏在後頭。」
另一個讓帳單悄悄變高的策略,是在菜單中加入一兩道「天價」菜色,用來拉高整體價格感知。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Harrington 表示,這招非常管用。
你是否曾經看著菜單心想,「哇,這聽起來超好吃!」這種反應,其實早就在餐廳的設計預期之中。
Harrington 說,「菜名越具描述性,顧客會覺得它的價值越高。關鍵不在於你吃進嘴裡的是什麼,而在於它聽起來是什麼。」
餐廳的終極目標,就是讓你點更多、帳單更高。除了華麗詞藻堆砌的菜名,餐廳也會利用「懷舊感」來撩動你的情緒。
全球餐飲顧問公司Aaron Allen & Associates表示,「經過巧妙設計的菜品描述,可以讓任何一道菜都承載一種難以抗拒的情感共鳴。」但他們也提醒,「顧客要當心,你快要點的那塊看似溫馨的『奶奶的蘋果派』,說不定早已在冷凍庫裡躺了數個月。」
還有一個常見的小心機,是放在收銀台旁、看起來已經「半滿」的小費罐。
TikTok創作者Basia(@everupmarketing)指出,餐廳員工經常會先自己往罐裡放錢,營造出「大家都有給」的社交壓力,讓顧客更容易掏錢。
她還提到另一個微妙的陷阱,當服務生問你「要自來水還是氣泡水」時,實際上是在引導你選擇價格較高的選項。
還有一招你可能沒想到,餐廳播放的音樂節奏。
Basia解釋,「當餐廳客人不多時,會放節奏較慢的音樂,讓人坐得久一些;當人潮擁擠時,則播放節奏較快的音樂,加快翻桌率。」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