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現這三大觸發詐騙機制信號,就該「STOP!」。美華銀行公會(NACAB)日前舉辦金融詐騙防範研討會,南加洛縣地方檢察官辦公室犯罪組專家和警局金融詐騙警探分享防詐資訊,不管詐騙手法如何變化,識別這三個信號,基本就能阻止大量金融詐騙發生。
洛縣警局天普分局警探Aily Baldwin表示,詐騙手段多變,但有三個經典警示信號;首先是製造時間壓力,詐騙者會讓受害人馬上做決定。其次是錢,只要涉金錢交易,不管金額大小,錢就是陷阱的開始。第三是保密,詐騙者會阻止受害人告訴其他人,讓其孤軍作戰。
詐騙者通常會廣撒網,但長者或不熟悉數位資訊的人,更容易上當。詐騙者用虛構的項目、電子郵件、假冒國稅局等手段,對資訊落差大、信任心強、財務穩定的高齡族群下手。
洛縣地方檢察官辦公室白領犯罪組副檢察官Peggy No和犯罪組副檢察官Michael Fern分享調查案件經驗。他們表示,虛構網路投資,是常見詐騙手段。通常通過社交媒體結識,然後建立熟悉感和交情,並引導受害者將資金投入虛構的加密貨幣投資帳號,再轉入另外一個顯示其投資金快速增長的平台。這類平台通常仿造專業金融投資平台,界面看似真實,會讓受害者提取部分收益,讓其降低戒心。當受害者投入更多金額,詐騙者會告知無法提現,要繳納稅金或手續費等才可提款,即使受害者付款,最終也無法提取。
他們建議民眾不要相信來自社群平台的投資建議,避免與陌生人建立任何形式的投資財務交易,且事先確認該投資機構,是否有合法牌照和經營實體,至少可作為第一層判斷參考。在提供個人資訊和金錢前,一定要思考為什麼對方會要這筆錢,他們會如何利用這些資訊和資金;只要具備防詐意識,就能大大降低被騙風險。千萬不要直接照辦,做任何財務決定前,都要問為什麼,並保持好奇和懷疑態度。這些簡單動作,實際是最有效的防詐方式。
同時民眾要避免成為洗錢鏈條的一環。詐騙者通常在網上打輕鬆在家工作廣告,但這些工作要求提供個人資料,之後開設銀行帳戶,作為人頭參與洗錢。雖然表面只是執行使命,但其行為可能已觸法。
美華銀行公會理事、華采商業銀行行長兼首席運營官Edythe Repoff表示,銀行應對網絡金融詐騙時,在身分信息確認方面,已升級相關的安全問題。從以往簡單和容易被AI獲知的個人資訊,升級到更個人化和非公開信息,更能準確驗證客戶身分。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