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遠東勘察加半島29日規模8.8的大地震引發海嘯警報,抵達夏威夷和美國西岸的海浪卻低於預期,這是何故?華人科學家劉立方(Philip Liu)說,不見得每次大地震都會造成海嘯,要看地震對海底或海床造成何種程度的斷裂。
德州農工大學和康乃爾大學海嘯專家劉教授說,海底板塊的垂直移動是形成海嘯的最大原因,雖然地震的能量也是原因。「海底板塊有些升起,有些下降,垂直起降移動的力道,才是製造海嘯的最大動力。」
他說,勘察加半島地震雖然規模達8.8,卻未對海底造成激烈的板塊上下垂直移動,洋流測量顯示,地震只造成10-14呎高的波浪,對這種規模的地震而言,不算是「大浪。」
阿拉斯加直到加州海岸地區30日上午處於海嘯戒備狀態,加州蒙特瑞(Monterey)凌晨12時48分和舊金山凌晨1時12分抵達的海浪,衝擊力都不嚴重。
這次海嘯警報系統表現良好,劉教授盛讚預測準確,精準測出地震海浪抵達太平洋彼岸的時間,只是浪高低於預測。
夏威夷航空和阿拉斯加航空收到海嘯警報後,都暫停營運,但30日早上很快就恢復正常運作。
夏威夷和加州等西岸地區都未蒙受災害,夏威夷州長格林(Josh Green)說,預計中的海嘯波浪未造成嚴重後果,「蒙天賜福,沒有任何損害的報導。」
地球科學家、地質結構專家哈巴德(Judith Hubbard)說,這次地震的震央在地層隱沒帶(subduction zone)深12哩,通常會造成地震的深度,「位於隱沒帶的淺處,溫度不高,震碎或震裂的石塊,很容易滑落堆積。」
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由多個約100公裡厚的板塊組成,板塊間的相互運動,造就了現今觀測到的地震、火山活動與地表形貌。
俄國大地震引發海嘯警報,抵達夏威夷和美國西岸的海浪卻低於預期,華人科學家解釋原因。圖為30日夏威夷檀香山的海灘遊客。(路透)
海嘯研究學者劉立方教授。(取自德州農工大學網站)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