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o雜誌近日指出,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訃聞部面臨瓦解危機,資深主管伯恩斯坦(Adam Bernstein)上周宣布跳槽至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其餘成員幾乎全數接受優退方案離職,僅留下一名未達優退年資的資淺員工。
華郵目標在7月底前精簡人力,訃聞部幾近全數走光,象徵一個新聞傳統的終結。
過去,專職寫手會事先撰寫重要人物的生平,將稿件儲存在獨立伺服器中保密,直到當事人過世後才發布;如今有些記者被告知,若自己負責領域內的重要人物辭世,可能需要親自動筆撰寫訃聞。
這種轉變不僅改變新聞室分工,更可能削弱訃聞中原有的獨立性與批判性;訃聞專職寫手可坦率記錄人物功過,毋須顧慮是否會冒犯遺屬,這些職位一旦裁撤,報導可能轉為謹慎、溫和甚至粉飾。
對華府文化而言,這更是一記重擊。華郵的訃聞欄曾是「華府名流」的特定象徵,一些穿梭於華府的身影,去世後未必能登上紐約時報或華爾街日報,但立基於華府的華郵會為他們撰寫訃聞,若未來僅有最知名人物會上報,形同於放棄華郵作為「紀錄之報」的核心責任。
長期從事保守派政策工作的特洛伊(Tevi Troy)表示:「訃聞不只是為那些擁有『美好華府人生』的人留下紀念,更是讓其他人學習如何走進政府、如何起步的重要資料庫。」
他說:「你可能當過副部長,是某屆政府的要角,但不是什麼家喻戶曉的名人。然後你退休了。但你死後仍會被撰文記錄,因為你的經歷值得被寫下。我常看完一篇訃聞後想:『真希望他還活著時,我就讀過這篇』。」
這波訃聞部人員出走,是華郵高層離職潮的一部分,但在訃聞界引發的震撼格外強烈,因為即使其他大報如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早已裁撤訃聞部,華郵長年仍堅守住這個部門。
至於讀者是否立即感受到變化,目前可能尚不明顯。據說華郵仍有約900篇預寫訃聞存稿,正等待著上帝決定何時解除發布禁令。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