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半导体纪录片《造山者-世纪的赌注》2日由Sparknify在山景城影厅举办特映
影厅坐落在矽谷半导体的发源地「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 」重建区,格外具有时代意义。导演制片人亲临现场分享与矽谷的连结与感动,矽谷各社团动员前来观片,其中清交校友会更包场观影,特映当天5个影厅近满座,破千人入场。
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导演萧菊贞表示,能在今天踏上美国,分享这段台湾非常重要的科技奋斗史,也是造山者的精神,并希望这段台湾科技奋斗史,让更多人知道,让全世界更多国际友人知道,「让下一代知道,我们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一切有多不容易」。
制作团队在刚开始拍摄时,原意想让观众去回顾认识这段历史,但拍到最后,也明白半导体正在见证历史时刻的考验,也将面对下一个未来,萧菊贞提到,「我们做的决定,我们坚持的信念,甚至你们现在的努力,都将决定了这个故事后50年长什么样子」。
拥有科技背景的制片陈添顺,1992年就曾到山景城创业,孩子也在矽谷深造就学,他分享,看到特映会有这么多年轻人,就看到矽谷的活力与创新,希望这部《造山者》纪录片,也能在这里找到下一个「造山者」,并引言台积电前总经理刘德音,愿意挑战最困难的事情,他认为这是台湾精神。
制片蒋显斌生在圣荷西,史丹佛大学就学,在矽谷创业新浪网,十几年前投入记录片制片,从理工背景横跨文艺,表示回到矽谷如同回到家,造山者不仅是一部献给台湾的大时代下共同历史,也是给全世界,了解台湾贡献不只是在技术与股价,比如还有人文的精神。
矽谷台美产业科技协会(TAITA-SV)创办人邱俊邦分享,在1971年到1976年台湾政府外派工程师到RCA学习IC制程时,台湾人就已在矽谷做过半导体,并在后来矽谷半导体产业的贡献非常大,但当时没有方式获得与这批工程师的联系。
邱俊邦分析,1990年代在矽谷, 盖一个晶圆厂的在1亿美金以下,1990年以后没有办法,张忠谋看到这点,决定不做产品设计只做代工,因当时在矽谷做设计非常多,但到1990年后就没有办法盖厂。邱俊邦以前开了两间公司,第一个公司可以自己盖厂,但到1990年后,就已没有可能再盖,盖厂至少要3到4亿美金,没有那么多资金,就必须要找人代工。
但他也提到,台湾半导体的政策非常成功,但必须要注意日本实力也非常强,因大部分半导体的材料与设备多握在日本手中,台湾不能轻判。并期许年轻人来到矽谷,学习矽谷的开放、自由、民主、开放还有包容的性格,与台湾有更多的连接。

导演萧菊贞与两位制片陈添顺及蒋显斌,在特映会纷纷表示来到矽谷播映纪录片,有更多不同的意义与连结。(记者孙爱薇/摄影)
《造山者》矽谷特映会邀请导演制片亲临现场,超过千位观众购票入场。(记者孙爱薇/摄影)

邱俊邦分析1970年代矽谷半导体产业的市场情势呼应纪录片背景,并鼓励年轻人到矽谷,学习矽谷的自由开放精神。(记者孙爱薇/摄影)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