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网购诈骗,许多消费者改由直播购物,藉「眼见为凭」降低被骗机率,不过现在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电商平台直播购物近来出现许多「AI模特」穿上「AI衣服」做「AI直播带货」,其卖家秀看来简直就是杂志大片,但下单后收到的商品质量却与实物差距巨大。
在中国,专门为卖家提供AI服务的产业已然成形,一个技术后台可为成千上万个店铺生成不同面貌的AI主播,这些AI主播们不仅能以假乱真,还能与买家互动,让不少消费者上当。
据上观新闻报导,在庞大市场需求下,一个专门为卖家提供AI服务的产业已然成形,这些产业可根据提供的商品图和可供换装的模特图,迅速制作出「上身效果图」。但背后是对商品真实性的极大牺牲,因AI在生成过程中,会「脑补」细节、优化质感,甚至添加实物根本不存在的设计,
一名从事服装电商运营的王先生(化名)透露了行业转向AI的深层原因:「我们早就不用真人模特拍外景了,一天拍摄费几千上万,还要化妆、场地、后期,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真人模特一天拍几十套衣服顶天了,但AI一天能出图上千套,还能任意切换欧美、亚洲模特,背景要巴黎街头还是夏威夷海滩,随便选」。他估算,采用AI技术后,店铺的视觉内容制作成本下降了超过90%。
「我看直播就是为了看真实效果,如果连直播都是假的,那还有什麽可信的?」经常通过直播购物的冯女士表达了她的愤慨。她曾在一个AI主播的直播间下单了一件西装,「主播穿着版型笔挺,走动时很有型。但我收到后,面料软塌塌的,根本撑不起来。我才反应过来,那个主播连走路和转身的动作都是AI生成的」。
调查发现,多个购物平台悄然出现了大量「AI服装主播」。这些主播形象完美,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辛勤工作」,以流利的话术介绍商品信息,甚至能精准地回应评论区的简单互动,如「欢迎新进直播间的宝宝」、「喜欢这款的可以扣1」。如今,这些足以以假乱真的AI主播,同样已经形成一条高度技术化的制作产业链。甚至同一个技术后台可以为成千上万个店铺生成不同面貌的AI主播。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的管理规则未能跟上技术步伐。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基于对「真人实时展示」的信任进行消费决策,其知情权与选择权在无形中受到了侵害。当务之急,是尽快确立产业链中各主体的权责划分,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规则体系,让技术在阳光下运行。
购物平台上出现大量「AI服装主播」。(取材自上观新闻)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