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锁餐厅西贝近日卷入「预制菜」争议,引发舆论关注。9月10日,中国网红罗永浩在网上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偏高,随后西贝创始人回应称不存在预制菜,并扬言提告。之后,西贝开放后厨参观,却被外界质疑食材冷冻保质期过长。9月15日,西贝发致歉信,承诺调整加工工艺。争论期间,西贝在中国大陆的门店营业额也受到不小冲击。
中国连锁餐厅西贝近日卷入「预制菜」争议,引发舆论关注。(世说新闻团队/制作)世说新闻团队16日走访亚凯迪亚市圣塔安尼塔购物中心(The Shops at Santa Anita)的西贝餐厅。当天正值工作日午餐时段,店内约有9至10桌客人。餐厅装修简约大气,设有开放式厨房,可看到员工现场制作面点。菜单既保留了西北特色,也增加了烤鸭、酸菜鱼等中式热门菜色。
(世说新闻团队制作)
记者点了面筋、大盘鸡、牛肉烧卖和黄米凉糕四道菜,约九分钟便全数上桌。服务员介绍,餐厅主打的燕麦面(莜面)为粗粮,更有利健康,而大盘鸡则选用走地鸡。整体上,出菜速度快,服务热情,价格与同级连锁餐厅相近。
「究竟什么算预制菜?」成为此次事件的核心争点。在中国,消费者往往认为,只要不是厨房现场用基础食材烹制的,就属于预制菜;而餐饮业者与官方的定义则更具技术性,比如使用中央厨房准备好的食材,不能与预制菜画等号。实际上,消费者的不满并非仅针对预制菜本身,而是信息不透明与价格不公:若菜肴来自集中加工,却与现做菜肴收取同等价位,难免引发质疑。
相比之下,美国并没有「预制菜」的官方定义。餐饮业中,使用加工食材或半成品几乎是常态,从快餐、连锁餐厅到中端餐馆,普遍采用供应商提供的腌制肉类、预切蔬菜或冷冻食材,再由门店现场完成烹调,以确保口味一致并降低人力成本。虽然部分高端餐厅标榜「从农场到餐桌」,但实务上也难以完全避免使用加工食材。
美国华人超市提供丰富且美味的预制菜选择。(世说新闻团队/制作)在美国,预制食品更是随处可见。各大超市如 Trader Joe's、Costco,以及华资超市,均陈列多样化的预制菜。Trader Joe's的小笼包、紫菜包饭等,只需几分钟加热即可享用,价格多在数美元;华资超市则有酸菜鱼、小龙虾等,售价约10美元,相较餐厅动辄数十美元显得实惠。有华人消费者指出,这类预制菜多配备料包,味道与餐厅相近,性价比高,特别适合上班族或偶尔解馋。
记者探访亚凯迪亚市的西贝餐厅,点四道菜,约9分钟便全数上桌。(世说新闻团队/制作)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