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代中到波士顿念研究所、除了在英国殖民地香港住过七年外,和波士顿有整整50年渊源。我从来没料到这古雅的城市与中国有那么深的纠结、叫人叹息的一段历史。
我终于去了;给自己一个诚实的交代。

林肯总统的儿子罗勃于1865年留影。(取自维基公有领域)大家都知道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1809-1865)出生在肯塔基山里一间小木屋。这里要谈的「希尔登」(Hildene,又称林肯之家)可是一所有24间宽敞房间的大宅,它耸立在山坡上俯看有溪流的山谷dene。林肯总统儿子Robert Todd Lincoln (1843-1926年,以下称罗勃)、孙辈,以及曾孙辈一连三代在这里享受了足足70年的大自然风光 (1905-1975年)。它位在佛蒙特州的曼彻斯特。
一切陈设是当年样貌,开放参观的房间有限。男女主人都热中音乐,大厅里有管风琴;他们夫妇都会弹琴。罗勃的书房宽敞,他喜欢远离芝加哥的烦嚣,搭私人火车到这来停留六到十个月,在此工作、打高尔夫球,他说自己成了快乐的农夫。我们看见他孙女的遗物,康乃尔大学毕业、终身未嫁、亲自开耕耘机下田。百万遗产令她无需工作,她兴趣很广;爱小孩、爱狗、喜欢画画、摄影、弹乐器,曾有几架飞机。

「希尔登」庄园里陈列着林肯总统的帽子。(美联社)林肯家族曾孙辈没有后代,把产业捐给教会,现在成为开放给公众参观的「林肯史迹重点」;它有214英亩的山岗、草原、湿地、森林、牧场,以及溪流等自然生态,不但是一所环保教学中心,还是一所「公民教育中心」,探讨现代美国公民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等等。哇,在这里谈林肯总统提倡的「民有,民治,民享」理念,这可绝不是罗勃可预料到的。他曾说:「我父亲伟大,我一点也不重要,不值得被访问,也不值得发表公开演讲。」他一生逃避公众视线,却公私两方面的背黑锅,没料到死后百年又成为话题。
美国历史非常复杂;光从林肯父子的生平事迹,就可见一斑。进入21世纪,美国对于早年印地安人的遭遇,对于美国黑人400年来的处境,热烈的开始研究。其实,有愈来愈多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商业道德的专家学者,对华裔移民的历史背景和遭遇有很深的同情与内疚。华裔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更应该知道鸦片战争前后,我们在美国经济发展上的贡献;不止提供勤奋有纪律的铁路华工,而且,最早修筑铁路的资本哪里来的?
美国的铁路大王竟然是波士顿的「对华贸易商」。1969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钜作,「Boston capitalists and western railroads」;这已经绝版的大作,诚实的探讨19世纪早年波士顿对华贸易商在美国铁路网的数不尽的投资。学者风度就事论事;这批根本是大规模的犯罪集团有个名词叫Boston concern,不但做丝、茶、和瓷器生意,同时大规模走私鸦片。他们当时介入之深、影响之大令专家学者大跌眼镜。当然啦,他们后代后来全是社会名流、政要。看看常春藤盟校19世纪以来的大赞助人的背景、看看美东的铁路线、看看以芝加哥为中心点的密密麻麻的铁路网,以及「联合太平洋」铁路的投资人的背景就知道,人类历史上鸦片的泛滥多么无耻,又多么可悲。
华裔有多少共识?何苦自以为是来享受别人建立好的成果而低人一等?
到底谁有权力在此生存?谁有权利在此理直气和地发展美国梦?无知比犯罪更要不得。你看,鸦片战争那段历史,我们在台湾学到一连串的什么五口通商、不平等条约、赔偿战争军费、割让香港,还有少不了骂一阵腐败的满清政府。
是否欧洲白人的攻击性特强?自以为高人一等、到处强占殖民地、把别人当成有色人种来欺负?非洲有句格言说:除非狮子变成历史学家,猎人永远是英雄。你看,1845年上海开埠,英文里「上海」竟然有两个意思,大写S是地名,而小写s的竟是个动词,指用酒或麻醉品把人灌醉,拖到船上当苦役水手。
美国历史虽短,但血迹斑斑,我们不该再沉默。
印第安人是原住民。白人侵占土地屠杀住民,幸存的被赶到保留地,一发现有矿产资源再赶再杀。1832年,后来当上总统的林肯,就自愿打过黑鹰战争「Black Hawk(酋长名) War」。他祖上一路从肯塔基迁移到印第安纳,最后落脚在伊利诺州。这三个地方原来全是印第安人的土地;三个州名念起来别扭,全是印第安话,分别指的是「草原之地、印地安土地、勇敢的人」。

「希尔登」庄园里陈列了林肯家族成员的照片。(美联社)
接着,17世纪开始的黑奴问题。林肯父子就碰个正着。父亲是解放黑奴的伟大总统,儿子却是「镀金年代」里,成功的美国人。
南北战争后,美国工商业大起飞。1870年代到19世纪末,形成大财阀贿赂政客以保私利的局面,着实培养一大批投机商人,巧取豪夺,操纵垄断,富可敌国,造成贫富悬殊的悲惨事实。马克吐温看不过眼,与人合写了本书传神的反映这种黑暗势力。后人以书名《镀金年代》(Gilded Age)代表那段时段。那些大财阀就是所说的「强盗大亨」(Robert Barons)。
林肯儿子本身是否也是Robert Barons的一份子呢? 一位过世100年的人物,现在被拿出来批评,实在有欠公道。他一生遭遇坎坷,他说自己是扫把星 (jinx),碰上三次总统被暗杀,一次目击,两次他就在现场附近。他告诉朋友「没人要我当部长、没人要我当大使、也没有人要我当什么总裁」,他们要的是林肯的儿子。唉!他一生自责林肯遇害当天,没有陪同父母去戏院,否则他可能保护父亲。谁有前后眼?他是格兰将军的随从副官;特地车马劳顿回白宫报告南军投降的喜讯。事发当晚他和海约翰(John M.Hay,1838-1905)一起在白宫谈天,可能两个人是喝了点酒,其实保安失职倒是真。
历来有关林肯总统的书籍和传记不计其数,几乎神化了他。而罗勃却没人提及。其实他是很精明的内阁成员、外交官,对政治也很关心。他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超强,当上大企业的总裁,同时一路投资。
1881-1885年,他当过战争部长,主要工作对付零零落落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骚动」,维持社会治安,化除不同移民族裔之间的暴动。1889-1893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他是驻英国公使(相当大使职位),标榜促进英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他赞美英国商业上的卓越成就,以及美国的后来追上。
这让我心理不是滋味;想到一位英国驻殖民地专员说过的:19世纪的中国人活得不如条狗的话。
强盗来了,还讲理吗?最具争议的一段资历出在他当铁路卧车公司 (Pullman Car Co.)总裁(1897-1911年),以及他当董事会主席(1912-1922年)时期的表现。
那是美国铁路的全胜时期,横贯美国本土的铁路接通,华裔都很骄傲「中央太平洋铁路」九成是「卖猪仔」来的华工的血泪功劳,但通车典礼可没有华工被邀请参加。真是气人,早晚得向我们老中道歉。

「希尔登」庄园里陈列了当年的豪华卧车。(美联社)
1868年,George Pullman的豪华卧车公司 (Pullman Palace Car Co.) 开始雇用随车服务的porters (搬行李的红帽子)。此公门道精,他雇用的几乎全是服务完美的刚解放的黑奴,工人来自所谓的chattel slaves;他们世代是奴隶主的动产,可以拍卖的。有的黑奴在农庄下田,有的是室内奴隶(house slave);后者是超级的佣人,可想而知他们在卧车上的服务无懈可击。
Pullman完全以利益为出发点:薪水少得可怜不说,24小时内顶多休息三个钟头。
1894年,罗勃是他私人的特别顾问。同年劳工大暴动,政府动员2000军队镇压下来,罗勃没有表态。1897年,Pullman去世,棺木用重重水泥和钢筋包裹以防人泄愤,罗勃也赶紧去把父亲的棺材用钢筋水泥封住。
我们别忘了南北战争为什么打的、林肯怎么死的、1920年代三K党的猖獗、黑人民权运动要到1960年代才开始的事实。
在罗勃当总裁的十几年里,公司有最大的增值,股东赚得不亦乐乎。公司的卧车车厢租给各铁路线,根本就是「车轮上的旅馆」。这独家垄断的大生意,是黑人最大的雇主,随卧车服务的黑人至少6500人。1915年国会聆讯,他承认卧车服务生的待遇低微,不公平。他说:我也不喜欢别人这样对待我,这不是好习惯,是老习惯,有色人种习惯了拿小费的陋规。
草原上特地弄来一列当年的豪华卧车,有地毯、窗帘、图书馆,铺床、伺候饭食、收发电报,送来报纸杂志更不用说。
罗勃的肖像被涂鸦,墙上当年报纸不恭维的评语写上:你爸爸不是已经解放黑奴了吗? 看得令人气闷。
室外阳光耀眼,我们去参观罗勃的天文台。他喜欢音乐、数学,也是位很有成就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或者他想到康德(1724-1804年)说过:「天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亘古常新的令我既惊异又敬畏」的话了呢?是否在瞭望宁静夜空的时候,他可以完全忘记他自己的遭遇呢?
我又为什么会知道他呢?许多年以前初为人母,读到林肯总统九岁时生母急病过世,他帮父亲为母亲造了个薄棺。他和姊姊没人照顾,成了野人,继母全心爱护接纳他。林肯1861年当上了总统,上任前特地去探望高年继母。他说:「我目前的一切和以后的成就都归功我母亲,没有人比我更爱她。 」林肯被暗杀,她痛哭不已。四年后,老太太穿上林肯送给她的好质料衣装,走完人生旅程。
母子一场,我想这位可能不识字的老太太看见孩子与众不同,接纳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去发展自己。不然为什么别人说孩子不出众又懒,她却看见了一块有潜力的宝石呢?大概,为人父母就是这么回事。
我好奇,林肯夫妇是怎么为人父母的呢?历来众说纷纭;对林肯夫人Mary Todd Lincoln批评不少。林肯过世后,Mary精神崩溃,众人对罗勃与母亲的关系也是胡乱批判,罗勃从不辩解。有保险箱一直上锁,林肯曾孙辈时期才开启,里头存放林肯夫人当年的病例,那个时代人们绝口不提精神疾病方面的事。
林肯夫人出身富有的蓄奴家庭,受过很高的教育。七个孩子,她排行老四;六岁时母亲难产逝世,继母一连生九个孩子,继母女相处不易;她19岁到伊利诺姊姊家住,认识林肯,欣赏林肯的人品、嫁给穷光蛋,在白宫还为乡巴佬煮饭。她一直坚定地支持先生;娘家不只一位兄弟参加南军战死沙场,她得不到谅解。入主白宫第二年(1862),心爱的12岁儿子Willie病逝,她痛不欲生。1865年先生被暗杀时,她就坐在他身旁。
罗勃21岁以后就负担起家长身分;1865年办完父亲丧事后,他领着母亲和弟弟到芝加哥定居,他研读法律。怎么知道陪母亲到欧洲游历两年的三弟,一回到芝加哥,1871年竟然疾病走了。这下子林肯夫人完全崩溃,生活不能自理。罗勃请专人照顾母亲行不通,只好上法庭痛哭流涕,请求让她入住最好的疗养院一段时间。怎知道,妈妈投书报纸说儿子贪她财务、下毒手。
事实上,住院的花费是由罗勃支付的。后来林肯夫人逃出疗养院,到姊姊家住,母子决裂。

林肯总统的儿子罗勃于1870~1880年间留影。(取自维基公有领域)
别人的家务事很难了解、真不该乱下评论。看看罗勃的一生,可真不容易;七岁时大弟弟走、19岁时二弟走、父亲遭暗杀、28岁时三弟走,又不能维持一般正常的母子关系,还有更凄凉的在后头。
1889年的夏天大概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了,当了大使。怎知道16岁儿子到法国旅游伤了手臂,一阵折腾竟然上了天,这下子他万念俱灰。他和海约翰说:「这,是我所有的困难里,最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要怎么对罗勃下定论呢?也许,人生真能把握的,只有现在生活着的今天。茫茫人海,人与人碰上就是难得的机缘,如果可以互相爱惜那就应该好好珍惜缘分。对吗? 人生无常是常态。不是吗?
南北战争双方伤亡惨重、都是父母的儿子。林肯第二次总统就职典礼说:「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慈善。」这话感动了许多人。人与人的关系天天影响我们,是不是?
中国文化了不起,一早告诉我们做人层次的根本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以我们说「爱人以德」,被人批评「缺德」是奇耻大辱。不过爱自己才能懂自己 、才可能爱别人。是吗?所以我们要谈修养。
美国文化所谓的成功,太注重物质成就,往往阴沟翻船。
你看,海约翰 (John Hay,1838-1905)当过林肯的私人秘书、林肯传记作者,他和罗勃十几岁就是朋友。他娶了铁路大王的女儿;铁路大王自杀后,他成为巨富。儿子在当外交官任上从窗子跌下地伤亡,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令人同情。
虽然,他提倡「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竟然没照会伍廷芳(1824-1922),伍廷芳见报才知道。令我气愤非常,气得我头痛、连翻白眼成了斗鸡眼。
中国人,受了几个世代的痛苦又怎么说?
我们开车离开时走在那条道上,我在想,罗勃82岁生日,太太送他一辆1925年的Rolls Royce,1926年生日前几天,司机开车送他在Hildene附近兜风,当晚他在睡梦中走了。他一生在镇上和芝加哥都贡献很多慈善事业,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诚实、有操守、有幽默感,是个令人信赖、安静有尊严的人。
他交代身后要和父母、三个弟弟,以及儿子聚在一起。结果他太太另做主张;她说:罗勃是位自我成就自己的伟大人物,他有资格独立站在太阳下,与他出名的父亲分开。
他安息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和心爱的儿子以及共度58年婚姻生活的太太 (参议员的女儿)在一起。
现在,人们到阿灵顿凭悼20世纪被刺杀身亡的甘逎迪总统,看着那盏长明灯,很少人知道罗勃就在附近。
难道真如他说的,自己是扫把星 (jinx)?
19世纪的历史让人太伤心,我受到很剧烈的冲击,实在很难想像有人持续性故意去伤害别人。历史学家问:为什么鸦片商看不见鸦片对中国人民的严重后果?答案是:他们铁了心,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看成是下层阶级的、令他们好奇的人物而已。你信吗?
洋人懂不懂「爱人以德」的道理?快出来让人认识我们吧。

位于佛蒙特州曼彻斯特的林肯总统儿子故居「希尔登」庄园。(美联社)

「希尔登」内饲养着山羊。(美联社)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