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许多城市,满街的镜头与智慧监控已成常态;但在南加州,想复制这样的治安模式却有难度。这个问题,是最近一场探讨公共安全会议的热点之一。华人社区领袖认为,若能推动这些技术,将有助于减少商户受害;但也有执法高层提醒,推行过程将牵涉隐私与宪法限制,使得这条道路格外崎岖。
在近日由洛杉矶中华总商会组织的亚裔社区领袖交流会议中,社区代表指出,洛县针对小商家的盗窃频发,商户请不起保安,也追不上劫匪,希望县府能有更多保护措施,包括推动更多监控与识别系统,协助减少案件发生。
有华人社区领袖希望能推进智慧监控技术,有助于减少商户受害。对此洛县警长和检察长指出,推行过程牵涉隐私与宪法限制,使得过程较为困难。(Pexels)
圣盖博市议员丁言愉也提出对中国上海监控系统的观察,表示该地大量运用监控摄像技术与即时反应机制,在治安治理上值得参考。他还指出,许多华人居民在遭遇损失后选择不报案,原因不仅是语言障碍,更在于过往报案经验常得不到处理,对执法机构缺乏信任。
圣盖博市另一位市议员吴程远也指出,圣市目前正在尝试配合使用一些「扫描设备」,例如监控录像与识别技术,用以协助案件追踪及强化检举流程,市内相关单位(BEA)已开始从系统建置到实际运作逐步推进。他还强调,虽然洛县辖下警局与城市警力分属不同体系,但犯罪者并不会因城市边界而停止行动,「我们希望城市与县警局能展开更实质的协作。」
对于这些建议,洛县检察长霍克曼(Nathan Hochman)指出,尽管当前整体警力短缺,但部分地区已开始采取更高密度的监控科技部署。例如比佛利山与马里布地区目前已设立「即时监控中心」(Real Time Watch Center),透过街头公共摄像头与人工智慧(AI)技术,辨识异常活动,如可疑人物奔跑离开商店时的行为,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供警方即时追查。
此外,这些地区还导入车牌辨识系统(ALPR)与无人机巡逻,以弥补人力不足。他指出,「这些科技手段可以让我们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更精准地锁定目标与部署警力。」不过,霍克曼也坦言,要将这类技术推广至大洛杉矶地区仍有诸多难点。除建设与维护成本高昂外,更大的挑战在于隐私与法律层面的阻力。
洛县警局局长卢纳(Robert Luna)也补充说明,虽然他个人非常支持科技在执法上的应用,并曾亲自前往中国上海参观当地的监控指挥中心,对其整合能力印象深刻,但他也清楚指出,美国与中国的宪法制度不同,执法机关的行动必须受到民选监察机构与公民权益组织的制衡。
「我们要说服监督机构和选民,我们能够负责任地使用这些技术,不能滥用,」卢纳说。他进一步指出,目前洛县各项新技术的试点计画都需接受县监察委员会(Oversight Commission)与检察总长办公室(Inspector General)的审核,且常受到民间团体的质疑,导致推行进度缓慢。「我们不是不想做,而是要一步步合法、合宪地做,」卢纳强调。
卢纳指出,他曾前往中国上海参观当地的监控指挥中心,对其整合能力印象深刻,但他也指出,美国与中国的宪法制度不同,很多策略难以直接复制。(记者刘子为/摄影)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