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美洲 (涵盖中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多国) 因其独特地理、文化和历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值得探索的旅游地区之一,吸引着各类旅人前往。
中南美洲的文化魅力来自一一多元的文化背景,有当地土着和欧洲殖民地融合的特色;古文明的历史遗迹,印加和马雅等遗址有神话也有经典建筑;还有富探险价值的自然景观等;本期周刊由几位作者与你分享中南美洲风情。
冰箱上琳琅满目的风景磁贴中,有一片上面画着一对跳探戈的男女深情对望,背后乐师拉着风琴,上方印着URUGUAY,下方是TANGO 2017。每次看到它,我就忍不住想起那个三度停留、总共时间加起来十几小时,却令我为其深深抱屈的南美国家乌拉圭。
2017年12月,我们从智利首都圣地牙哥登上邮轮,顺沿太平洋海岸南下,经过南美洲南端的合恩岬和麦哲伦海峡进入大西洋,北上到达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4天内,沿途停留众多港口,不是文化丰富的大都会,就是冰雪明皓的山川清境,或企鹅的栖息原乡,都令我们期待造访。唯二的例外是停留乌拉圭的两站,皆为名气不大的普通城市,加上乌拉圭译名听起来又「乌」又「拉」又「龟」的,同行八人都觉得必无可观,打算随便走走便回到邮轮继续享受包肥大餐。
乌拉圭的第一站埃斯特半岛(Punta del Este)位于该国东南海岸。我们没有注册船公司安排的观光团,上岸后见到码头旁长无尽头的公路,不见步行区,当场愣住,这时有小巴过来揽客,四小时的游程价格合理,友伴们一致决定上车。
公路沿着大西洋海岸而行,沙滩绵延,是西方人最喜爱的那型可以边听涛声,边做日光浴的滨海城市,与美国的迈阿密,或地中海的摩纳哥、坎城被人相提并论。公路的另一侧是挨肩接臂的公寓,面对海景,想来房价不菲。赌场、酒店、商场自然不缺。
其中的Brava沙滩,竖立一座该城的地标雕刻,看起来像巨人被活埋,仅露出手掌和五根指头;又好像孙悟空翻了十万八千个筋斗,最后还是被如来佛的巨掌挡住前路。这座雕像名字就叫「手」(La Mano ),是智利艺术家Mario Irarrázaba完成于1982年的杰作。
埃斯特半岛真正令我们惊艳,是在车子驶离市区,进入13公里外的度假胜地Punta Ballena。这个小半岛上的私人沙滩和度假村,半隐半现于彩艳繁花和茂郁树木间,景色清丽。小巴接着爬上丘陵,起伏回转于山海蓝天无缝接合的雄浑中。大西洋铺陈在山脚下,海平线遥远而苍阔,天则格外澄净,周遭没有公路的驰骋车声和单调无趣的水泥丛林,只有稀落散布丘陵间的雅致别墅。身为蜻蜓点水的过客,我们暂时和富豪们共同享受了山丘上的怡人海景。
小巴将我们放在一条斜坡的街底,下车一望,一列雪白的建筑依傍悬崖参差伫立,被底下的汪洋和顶上的天空衬托得分外清纯。它们便是乌拉圭艺术家韦拉罗 (Carlos Páez Vilaró ,1923–2014)的卡撒丕伯罗(Casapueblo)建筑群。
韦拉罗是个全方位的天才,精于绘画雕塑陶艺外,还擅长写作谱曲建筑。1958年在这滨海山头上初建房舍时,卡撒丕伯罗只是一栋木造屋。韦拉罗将它比做乌拉圭常见的棕灶鸟(hornero)的巢,孤立于悬崖上,亭亭面对苍茫大西洋。这座夏日别墅兼工作室,必定予以韦拉罗源源的创作灵感。尔后36年,韦拉罗凭着艺术家的灵感与随兴,没有计画地增建扩充,沿着山坡上下开枝散叶,最后共有13层,每一层都被视为可以居住的雕塑。多处阳台供人尽览海景,闲看夕阳西坠。外墙的水泥和粉饰灰泥都刷上白漆,阳光下熠熠生辉,整片卡撒丕伯罗建筑群宛若具体而微的爱琴海岛屿圣托里尼的崖上市镇。除了展览韦拉罗作品的博物馆,其余建筑做为旅馆、公寓、餐厅、礼品店。
这群湛蓝海天中的白色建筑,具有浓郁现代艺术风情;可我们左看右看,总觉得波浪状的线条和充满拙趣的造型,神似在巴塞隆纳看到的那些高第(Antoni Gaudí,1852—1926)建筑,是两位艺术家英雄所见略同?还是晚生的韦拉罗受到高第启发?
四小时左右的小巴游,让我们带着埃斯特半岛的美好印象离去,庆幸没有囿于偏见待在船上,不下来逛一圈。
次日,邮轮停泊乌拉圭首都和第一大城蒙特维多(Montevideo),我们再次加入了一个市区半日游。居民130多万,约占乌拉圭三分之一人口,面积200平方公里,并不显得拥挤脏乱,明净建筑与空旷绿地交错,普拉塔河款款流过,予人清爽疏朗的良好印象。难怪从2005年起,它就荣踞拉丁美洲城市生活品质排行榜第一名。
旧建筑如乌拉圭国会、旧总统府、市政厅,都具有浓郁的欧洲风情,反映早期欧洲移民的思乡情怀。半日游的焦点是一组「篷车」(La Carreta)青铜雕,是雕塑家José Belloni(1882—1965)于1934年问世的作品。一辆19世纪的篷车由一群牛只前拉后推,重现昔日移民在乌拉圭大地上筚路蓝缕的艰辛拓殖生涯,1976年被定为国家纪念碑。牛群都有实体大小,虽露不胜负荷之态仍埋头奋进,肌骨和神态强劲不屈,望之震撼人心。篷车青铜雕位于以乌拉圭20世纪初的总统命名的巴特里公园(Parque Batlle)内, 园内有许多雕塑。西边进门处的蒙特维多花岗石方尖碑,高40公尺,边上的三座雕像分别象征法律、自由和力量,纪念乌拉圭宪法之缔造者。
半日游的终点站是蒙特维多的独立广场。游客下了巴士后,可以自由浏览广场四周风格缤纷的地标性建筑。一座旧城门是老城墙1829年拆掉后的遗迹。太阳剧院落成于1856年,是乌拉圭最古老的剧场,外观的希腊圆柱和屋顶具有新古典主义的特质。2004年重建完工后,供蒙特维多市民观赏歌剧、芭蕾…艾斯特维兹(Estévez)宫始建于1873年,正面一排希腊多立克圆柱,搭配西葡殖民时期的建筑特色,也挺古色古香,曾是乌拉圭总统府,现在是历届总统文物保存馆。目前的总统府(Executive Tower)就位在旁边,非常普通没有甚么气派。
独立广场的中央有一座乌拉圭国父José Gervasio Artigas Arnal ( 1764 –1850) 的铜像,当年他领导乌拉圭击败西班牙军队。雕像旁侧有阶梯朝下进入他的陵寝,中央放置着他的骨灰坛。
整座独立广场最宏伟典雅的建筑当推萨尔沃宫(Palacio Salvo),浅灰色的石墙散发贵气。底层敦厚,前方高耸,顶端四座小圆塔簇拥中心大圆塔,整体结构富于变化,而各层造型繁复细腻,令人想起阿根廷那些欧式古典中加入夸张创意的华丽楼宇,果然设计者是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义大利裔建筑家Mario Palanti(1885—1978)。1928年落成时,萨尔沃家族原本打算将其做为旅馆,目前是办公室和私人公寓。
从独立广场穿过旧城门,游客便离开了老市区,进入新市区的步行街,走十余个街头可以到达邮轮停泊的码头。这里有很多时尚商店、纪念品小铺、餐厅、酒吧……最具特色的是烤肉店,硕大的烤肉架下烈火熊熊,炙烤着当地着称的牛肉。这和阿根廷雷同,原来相邻的两个国家都有大草原(Pampa),适于放牧,盛产牛只。另外,乌拉圭人同样迷恋探戈舞,创作不少探戈经典乐曲。作曲家Gerardo Rodríguez当年在萨尔沃宫的一个住所内谱出脍炙人口的La Cumparsita(街头小游行),后来设立探戈博物馆。
乌拉圭和阿根廷两国有太多相似之处,都历经西班牙殖民,欧洲移民取代原住民成为新主人。对抗西班牙的独立斗争中,两国曾为一体,其后分裂。民主之路历经波折,都曾发生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政府,军事独裁导致民生凋敝。
乌拉圭比阿根廷小得多,面积只有17万6000平方公里,夹在阿根廷与巴西两大国中间,俨然是一块双方垂涎的夹心饼干。从殖民时期到1828年独立建国后,阿根廷的西班牙势力与巴西的葡萄牙军队,多次入侵乌拉圭。
幸好1985年结束军人统治,乌拉圭的民主政治进入常轨,安定的环境促成经济大幅提升。社会议题上,采取开明宽容态度,是南美洲最早承认同性恋权益的国家。也照顾弱势群体,有很好的社会福利。论政治清廉稳定、人权保障、民生富裕平均、科技普及,各项社会进步指数均高居南美前茅。
到过伊斯特半岛和蒙特维多两座城市后,我们一行人才瞭解到先前对乌拉圭的偏见真是太无知了。岂止我们,一般人说到南美,立刻想到南美ABC三雄的阿根廷、巴西和智利,而忽略了人口只有350万,面积在南美诸国中仅比苏利南大的乌拉圭。名副其实的小国寡民,或许更容易实现理想国的蓝图吧,论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美善,乌拉圭现况远在问题丛生的阿根廷与巴西之上,不啻南美洲的瑞士。
之后,我们又有两次机会搭乘邮轮经过蒙特维多,无论海边还是市区,都干净有序,对乌拉圭偏见已消,愈觉得这小巧国家真可爱。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