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赴秘鲁旅游12天,行前对它悠久的历史稍做一些瞭解,印加人于12世纪在秘鲁这片土地发迹,15世纪设立京城于库斯科,拓展帝国;到了第九代国王帕查库特克,帝国达到顶峰,这个庞大帝国传到第12代时,爆发内战,兄弟阋墙,最后由妾生的阿塔华帕登上王位,成为印加王朝第13位国王,命运之神似乎不眷顾他,最后被西班牙彼萨罗将军用计诱骗而遭杀害,帝国殒落,终至灭亡。
首站来到利马,它滨临太平洋,海边有座爱情公园,里面有一对男女缠绵相拥的巨形雕塑,游客喜欢来此打卡照像,当天天气略显灰蒙,海边有人从事水上活动如游泳、冲浪、划船等,而空中也不遑多让,五彩缤纷的飞行伞在天空滑翔,海天一色,构成一幅美丽画面。
接着我们去了市区的米拉弗洛雷斯中央公园,公园内有美国前总统甘乃迪雕像,公园以收养猫咪闻名,到处可见猫的踪迹,由专责机构管理喂食,猫咪每天养尊处优,个个肥嘟嘟,状极可爱,当然公园也举办其他活动如舞会、写生绘画、小贩贩卖各种纪念品等。
旧城区的武器广场也是吸睛景点,它是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周边环绕西班牙式的建筑物,历史有百年之久,像是政府宫、主教座堂、总主教宫、市政宫及协和宫,当天游人如织,尽其所能找寻自己的喜爱,用摄影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三天我们怀着兴奋心情搭机赴古印加帝国的首府,飞机降落库斯科机场后,随即驱车前往钦切罗的农家参访,沿途山路蜿蜒崎岖,两侧布满农田及零散村落,景致令人陶醉,到达目的地后,主人全家出动,列队欢迎,载歌载舞,很热闹。酒足饭饱后,开始介绍如何编造手织布和印染技术,目的是希望我们掏钱买些纪念品。晚上住进附近乌鲁班巴的圣谷旅店(Urubamba Sacred Valley),次日一早没有活动,我和妻在山庄型的旅店随意走走,这座休闲的度假中心,红瓦石墙立于世,自成一格,里面除了有客房、餐厅,更有一小型农场种植各种菜蔬,供应自家餐厅食用,并饲养了一些家禽和羊驼,最特别的是有间教堂,布置典雅庄严,供游客静思、默想、祷告之用。
下午参访奥扬泰坦博(Ollantaytambo)遗址,简称欧雁台,这座遗址被群山环绕,是座天然军事堡垒,易守难攻,整座山体充分利用,巨石呈阶梯式往上层层堆叠,工程宏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军事、宗教、行政和农业。我们一行人跟着领队前行,太阳神殿就在眼前,十分引人注目。唯部分被毁,当登高至一平台处,远望对面山头,有一座重要遗址平古伊鲁纳(Pinkuylluna) ,在它的左边有一巨大岩块,貌似一张愤怒的人脸,是印加人视为他们的创世神--维拉科查(Wiracochs),如今仍面露怒色,传说是因西班牙人窃取库斯科后,得寸进尺继续进逼这座军事堡垒,印加人退无可退,捍卫这片家园,在国王曼科二世带领下打败西班牙人入侵,是唯一一场胜利,但仍敌不过侵略者强力反扑,最后弃城逃到比尔卡班巴(Vilcabamba),随即把这城定为新首都,一直坚持到1572年印加帝国灭亡。
1983年马丘比丘(Machu Picchu)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2007年被评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当天由欧雁台搭乘火车去此景点,火车行驶在圣谷中与乌鲁班巴河流结伴同行,沿途到处可见牧放的羊群和牛群,一畦畦的农田种植着玉米、马铃薯及藜麦等作物,丰收之时,指日可待。原先阴暗的天空突然转成阳光普照,一扫阴霾,一个半小时后火车抵达热水鎭(Peru-Agua Calientes),下车后转乘园区小巴至马丘比丘,该城于1911年被美国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s )发现,这座失落古城至今仍保存完整,它不仅地势雄伟险峻,城市机能更是完美。
一般相信这座城市分别有三大区块--神圣区、南边通俗区和祭司贵族区,居住人口不超过750人,重要看点是马丘比丘整体景观,城市与背后山景,对比鲜明,惊艳四方,还有其他设施如拴日石、太阳神殿、三窗庙、关押犯人的监狱、先人陵墓和宗教仪式的祭拜场所。
在印加全盛时期这座城市担任的角色是一座宗教和学术研究中心,大量的神庙、陵墓、仓库、教室、工艺厂房、学生宿舍,整齐而有规划的散布其间,蔚为壮观,特别是印加人将这些巨石移至此处实属不易,而后续加工如石切、刨光、堆叠,每块相连密不透风,连一张纸都插不进去,着实让人佩服他们的智慧和工艺。整座城市的规画呈阶梯式由上往下延伸,每块梯田种植不同农作物,而且利用雨水顺着既定的水道系统灌溉,这座城市隐匿于此有500年之久,如今被人发现,令人惊叹和着迷。我们花三个小时在上面参观,收获满满,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下山。
隔日自由活动,首先来到武器广场,广场热闹非凡,观光客熙熙攘攘,库斯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广场中心的水池立有印加帝国九世王帕查库特克雕像,手持金杖威武不屈,似乎向世人宣告,库斯科是世界中心,它爱好和平,愿与各国和平相处,但后来的发展却是让人不胜唏嘘,命运多舛,直到再次建国。
广场到处都是小贩兜售各种手工艺品,周边有餐馆、旅店、礼品店及四座教堂,分别为主教座堂、耶稣会教堂、胜利堂和圣家堂,面向广场,看来这片土地已经被西班牙人翻天覆地改变,彻底同化,耶稣会教堂是当地着名天主教堂,我们购票入内参观,建物本体分三层--地下室为埋葬圣徒的墓葬区,中间教堂则供聚会和弥撒之用,最上层是钟楼有露台可观望整个广场,远眺山坡密密层层的红瓦小屋。
之后去参访印加古墙和12个棱角的大石块,进入小巷发现有段墙面布满大小不一形状和不规则的石头,切割后相互堆叠,确能完美密合,巧夺天工,令人惊叹。随后前往圣彼得教堂,教堂建于1688年,它原是一所医院,为要照顾当地老百姓,政府规定,医院必须附设一间小教堂,1570年发生大地震,多处受损,当然小教堂也不例外,1572年重建修补受损之处,1688年库斯科主教大兴土木并扩建,教堂成今日的样貌。
离开此地后我们到附近的传统市场参观,里面有许多杂货铺和小吃店,它们物美价廉,店主使出浑身解数招揽游客购买或闻香下马,其中最为有名的豚鼠餐食(Guinea pig),从宠物变成桌上佳肴,当地人视为美食,但许多老外看了不忍直视,文化不同,想法差异真的很大。
最后的行程去拉克奇(Raqchi)和普诺(Puno)是趟长途旅程,要坐一整天的巴士,唯途中可欣赏安地斯山脊的美丽风光,两侧牛、羊及羊驼在青草地啃食,悠悠闲闲,景色醉人。中午时分来到一处15世纪的维拉科查神庙,被西班牙人破坏后仅存一道墙面,孤零零立在那儿,在烈日曝晒下,它没有怨言,用身体娓娓道尽沧桑的过往。
饭后赶路,傍晚抵达的的喀喀湖 (Lake Titicaca),海拔高度3812米,南美洲最大淡水湖,位于秘鲁和波利维亚交界处,面积8290平方公里,约台湾1/4弱的大小,湖中有51个小岛,最大的岛是的的喀喀岛。其中部分属于浮动的小岛,印加人用芦苇草铺成的人工岛屿,深度有1.5米厚,面积约60-100平方米。
次日一早我们搭船前往一座浮岛,当然现在已经不会飘浮移动,全部都用锚将它固定,沿途看见许多小岛已做特定用途如学校、医疗院所和商店等。抵达既定小岛时,有20多位岛民列队欢迎,我想已经变成例行仪式,岛上的居民属于乌鲁族人,常年以捕鱼为业,闲时种植一些蔬菜,近年旅游业发达,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此参访,带来人潮也带来钱潮,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走访秘鲁多个景点,综观个人所见所闻,越偏远的地区越能看到印加人真实的一面,他们刻苦耐劳,不向环境命运低头,纵使远离世俗,依然故我,乐天知命,活出一片天地,套句中国的古诗民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