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我与三位友人驱车自北京出发,前往长白山自驾游。临行前,我内心一直很纠结,能否如愿一睹长白山天池之真容。长白山天池终年云雾缭绕,「不见庐山真面目」。据统计,一年中大概只有90天能看到其真面目,因而我一直关注着长白山景区的天气预报。临出发前四、五天,天气预报几乎天天小雨,着实令我有些沮丧。一直到启程,预报仍然是小雨或阵雨,因此我也做好了大概率看不到天池的心理准备。
8月23日上午,我们从辽宁省桓仁县出发,奔赴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吉林省的长白山天池。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入住车友会宾馆。幸运的是,到达后天气竟然出现了好兆头,雨停了,天气转为阴天,而且天气预报显示,第二天景区将是多云,看来老天在眷顾保佑着我们。
当天下午,我们就在镇上漫步闲逛。二道白河镇距离北景区旅客集散中心仅3公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住宿,因此镇里显得格外热闹繁华。当初我选择住宿时,花了一番心思,因为长白山景区范围很广,各个民宿客栈竞争激烈,都打出「离景区最近」的旗号,但事实却未必。我最终选择了二道白河镇,结果证明我选对了。
虽然客栈距离镇中心4、5公里远,但镇上街景繁华,街道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给人一种舒适安逸的感觉。笔直的马路上悬挂着铁丝网罩,上面装饰着色彩缤纷的灯饰和花伞,夜幕降临时,马路上繁星点点、灯光闪烁。街道两旁,宾馆、客栈、餐馆、酒店和各色商店一应俱全,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求。走了几条街后,我就回宾馆休息, 以保存体力, 准备第二天的游程。
翌日清晨,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我不由心情激扬,预感当天能看到天池的概率超过90%。7点过后,我们赶忙驾车到北景区旅客集散中心,早早等候入场。8点刚过,我们就进入集散中心,然后排队登上环保大巴。车子在森林公路上疾驶,逐渐驶入盘山公路,一路绿荫蔽天,郁郁葱葱。随着海拔的升高,我们眼中的长白山的森林植被依次变化,由温带阔叶林转变为寒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再变到亚寒带针叶林,每一处风景都充满了自然的魅力。
上山途中,我不禁回想起第一次游长白山天池的经历。那是2004年7月上旬,我出差东北。记得那天是10日,外办派车送我和三位同事直达北坡天池。外事陪同告诉我们,有一位国家领导人曾三次造访长白山,在山下等候警卫人员上山的「侦察」,结果都未能获得通知看到天池。因而,能否看到天池,事先无法预估,纯粹碰运气。然而,当我们那天近中午11点半左右抵达山顶时,幸运之神竟然降临了。乌云密布的天空,似乎突然开了一小扇蓝天之窗,我们终于看到了天池—那片浅绿色的湖面尽收眼底,环绕天池的众峰也历历在目。
不过我们仅兴奋了短短15分钟,忽然,天降大雾,彷佛降下一道白幕,弥天云雾把整个天池全部笼罩,眼前白茫茫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
大巴行驶了约50分钟,途经三、四十公里的山路,到达了海拔1921米的游客转乘服务中心。我们下车,再转乘一辆直达山顶天池的中巴,在盘山公路上继续行驶。弯弯曲曲的白色盘山公路像一条银色的长龙,龙蟠蛇行于翠绿的山坡上。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长白山的植被逐渐变为寒带亚高山矮曲林,即岳桦林生长的地带,直至树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山苔原的苍凉景象。
车窗外,只见远方墨绿的大地和起伏绵延的苍翠群山,一道白云横亘在蓝天下,真有「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境。云海犹如铺上了长长的白色地毯,或者更形象地描绘,天地间彷佛盖上了一层柔软的白棉絮。然而,更让我们兴奋的,是那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明媚洒满大地,我当时就预感到,我们此行当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看到天池。我感慨,我们何其幸运,一年中只有25%的概率能看到天池,那是包括所有的天气,而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几乎是十分罕见的,而我们竟然遇见了。
中巴开了约二十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山顶的游客服务中心,时钟指向上午9点45分。下车后,我看到了眼前起伏的山坡上,游客们排成了长龙,大多数人往山坡高处缓缓前进,少数游客从另一头纷纷往下走,他们显然是欣赏了天池后离开景区的。于是,我排上队跟随人流缓缓往上走,终于来到了悬崖边,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天池。那时,恰好刚过10点。
站在海拔2660米的高处,我俯瞰着下方五百米处那片约10平方公里的湖面,天池的壮丽景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我看到苍穹下的天池,碧蓝碧蓝的,蓝得不可思议,水面波澜无波,没有丝毫涟漪,幽静深邃,就像一块蓝宝石镶嵌在群山环抱中,纯粹的没有任何瑕疵;又像是一面瓦蓝色的宝镜,镜面光滑如砥,没有任何褶皱。而围绕着天池的十六座山峰,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水域,像是守护着一位沉睡的美丽少女。
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却丝毫无法打破弥漫在天地间的宁静与庄严的氛围。无论游客如何兴奋喧嚣,神山圣水的幽静与深邃总能超然其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神山圣水之美只有上帝才能创造,而神性之美任何人间语言的描绘都是苍白无力的。
长白山天池,被十六峰所环抱簇拥。天池背倚海拔2749米的长白主峰「白头峰」,南北长约4400米,东西宽约3370米,湖泊总面积达9.82平方公里。其池水的海拔2189米,最深处达373米,平均深度204米,是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山湖之一。1908年,清朝官员刘建封登上长白山,为天池十六峰命名,并确认它是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三江的源头。
我和游伴们当时站在十六峰中第三高峰「华盖峰」,又名天文峰上,海拔2670米,是北坡俯瞰天池的最佳位置。故而我们既能观赏云雾缭绕的飘渺景致,还能尽览天池、湖水与云天交织融合的壮美画卷。
长白山天池,又名「白头山天池」,是中朝两国的界湖。湖面面积45.5%属于中国,54.5%属于朝鲜。站在北坡,远眺东坡的朝鲜,一条笔直的道路通向山下湖边的民房,隐约可以看到朝鲜那边的长白山主峰白头峰。随着时光流转,湛蓝的湖面映照出美丽的倒影,两朵洁白的云彩徜徉在湖面中,碧绿的山峰静谧地倒映在湖面上,飞鸟翱翔在天空,轻轻划破了这片天水一色的宁静与幽静。
我还看到,在山下岩石上,停留着一只悠然自得的飞鸟。临近中午时分,湖面彷佛被唤醒的少女轻轻地开始梳妆打扮,瓦蓝的湖水上泛起了粼粼波光,犹如光滑如砥、平静无缝的镜面破碎了,细微的波纹从湖心扩展开来,渐渐弥漫,最终波光粼粼的光点充盈了整个湖面,湖水、山峰、天际涟漪荡漾,浑然难分了。
多年来天池有「水怪」的传说。最早的纪录可追溯到1903年《长白山江岗志略》中的一段记载:「自天池中有一怪物浮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 此后天池「水怪」的传闻不断,而且数量增多。自上世纪80年代起,越来越多游客声称见过天池「水怪」,数不胜数,尤以2003年7月11日为最—短短一个小时之内,「水怪」竟连现三次,这一事件成为历史上首次详细纪录。然而,站在天池的幽静之中,远离一切纷扰与尘嚣,我却丝毫不想让这些传闻扰乱眼前那份宁静至美的景色。
长白山天池位于主峰火山锥的顶部,形成于漫长岁月的积水,坐落在这座雄伟火山口内。其神奇之处在于,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入水口,却拥有一个天然的出水口。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湖水的水位始终不变,永远不增不减。
在天池北侧,天豁峰和龙门峰的中间有一大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天池的出水口。天池的水从缺口奔流而出,沿途不断冲刷、侵蚀岩石,使河床不断的下切、扩大,最终形成了一条经久不衰的河流「乘槎河」,又名「通天河」。有趣的是,它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河,长度仅为1250米,却承载着天池的神祕与灵气。
乘槎河流经600米平缓的地势后,突然向北陡然下滑,水流湍急澎湃,彷佛怒涛奔腾、雷鸣咆哮。在距天池1250米处,经伏牛石的切割,河水分割成一大一小的两股,从悬崖上飞流而下的双瀑布,气势磅礴,这便是着名的长白瀑布。
在天池静静地观赏了一个半小时后,我乘车下山,去到转乘中心,随后乘上中巴去长白瀑布景区。下车后,我顺着山涧溪流逆流而上,徒步走了大约一公里,就抵达了闻名遐迩的长白山温泉带。刚进入温泉区,我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硫磺气味,发现四周的岩体被硫磺薰染成深黄色, 呈现出一种神祕的景象。
穿过温泉带,我终于到达了长白瀑布的观景台。抬头仰望,只见一大一小两股瀑布从68米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恍如银河之水从天而降。 瀑布的水势汹涌澎湃,水珠四溅,喷薄的水气升腾起几丈高的水雾飞浪,形成了壮美的长白飞瀑。瀑布下拓臼成了深约20米的水潭,从水潭中流出的水汩汩下流,正是我逆溯而上的山涧溪流,溪流出山后汇集成二道白河,成为松花江的正源。
游客无法靠近瀑布,只能远远地站在观景台欣赏。我坐在观景台的椅子上,悠然自得地观赏着眼前的飞瀑。恰好有一位工作人员在场,我就与他闲聊起来。他说,今天的游客运气真好,昨天不仅天池看不到,就连这里的瀑布也被大雾遮掩。
我问起,为何地下森林景区昨天起突然被关闭。工作人员解释道,景区内突然有熊出现,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景区不得不暂时关闭。当我问到明天是否也会是个大晴天,能否像今天一样看到天池时,他却欲语而止,不置可否。
在瀑布前观赏了半小时后,我继续乘中巴下山,前往小天池景区。途中,我穿过一片幽深的密林,遇见了「飞来石」的奇特景观,两块巨石相倚而立,左边是阳石、右边是阴石,相互依靠为仙石,成了游客打卡拍照留念的美景之一。
穿过密林,我来到了小天池。一泓清澈的湖水,平静如镜,倒映着四周的树木和天上的云影,乍看还真分不清是湖中影还是天上水。小天池不大,周长260米,面积仅半公顷大(5380平方米),却大有「半顷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奇妙的是,湖水只有进水口,没有出水口,池水却终年不枯,正好与天池相反。水面略呈圆环状,因此又被称为「银环湖」。
告别了小天池,我继续在密林中徒步往下,耳边传来了山间沟壑中的淙淙流水声。不久,我发现一条地下暗河出现在眼前,湍急奔腾,欢快地「哗哗」地奔流向下。我沿着这条地下暗河穿梭在密林中,行走了几百米后,终于抵达了绿渊潭景区。
这片绿渊潭位于长白山高海拔地区的岳桦林中,三道瀑布从26米高的巨岩上陡然跌落,水流撞击岩石后,溅起的水雾如轻纱般弥漫,形成了一个幽碧的深潭,倒映着周围的岳桦和山崖,便是呈现我眼前的绿渊潭。由于水质清澈,水中杂质极少,光线穿过水面,折射出深邃的碧绿色,彷佛是天然的镜面,映射着周围的岳桦树和山崖,恍若一处仙境。
遗憾的是,最后一个地下森林景区因突发状况临时关闭而无法游览,我只得乘车下山,结束了这一天的长白山之游。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