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星球》将沙乌地阿拉伯称为「旅游的最后前沿」。在大半个世纪里,沙乌地禁止本国公民出国旅行,没有旅游签证。小萨勒曼王储执政后,2019年底对一些国家发放旅游签证,后来又推出便捷的电子签证,使我们能顺利踏足这片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我们乘坐沙乌地航空公司航班从科威特城飞往沙乌地首都利雅德,过去航班起飞前要先祷告经文,现在取消了。环顾机舱一半女性没包头巾,我也取下头巾。从飞机俯瞰,沙漠王国目之所及都是莽莽黄沙。邻座女士穿黑长袍缠黑头巾带黑面罩。她拿下面罩,我不禁称赞:好漂亮!我问妳是长发短发,她扯下头巾一角露出长发,并打开手机给我看她在闺房自拍的照片:窈窕的身材,浓密的披肩卷发,紧身衬衫,低腰牛仔裤,很有风度。
沙乌地王朝故都德拉伊耶(Diriyah)在利雅德西北郊谷地,建于15世纪。1727年沙乌地家族建立第一个沙乌地酋长国,定都于此。1818年奥斯曼帝国驻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率军镇压,第一沙乌地酋长国灭亡。德拉伊耶城被摧毁,其地位被利雅德取代。1824年沙乌地家族余部在利雅德建立第二沙乌地酋长国,因统治家族内讧,1891年被哈希姆家族所灭。
古都的图拉伊夫(Al Turaif)区孕育了沙乌地家族,后来成为王室权力核心,见证了沙乌地家族历史上一系列宏大的变革。逊尼派伊斯兰教领袖瓦哈卜(Wahhab)也在这里生活、传教到去世。他的教义从图拉伊夫传播到整个穆斯林世界。沙乌地王室与瓦哈卜持久结盟,图拉伊夫成为政教结合中心,也是人类在沙漠环境中定居的杰出典范,201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在干涸河床上的绿洲,由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群遗迹组成,许多建筑已成废墟,但绝大多数组成部分还在,在其道路网络中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完整规画。遗址保存着阿拉伯半岛中部特有的纳吉迪(Najd)与伊斯兰风格建筑,一种非常适合沙漠环境的建筑方法。老皇宫用泥土和棕榈树干建造,手绘彩色几何图案的门,三角形狭小的孔洞权当窗户,是第一沙乌地酋长国政府总部与宗教中心,沙乌地阿拉伯故事的第一章就是在这里写的。清真寺祈祷大厅留下数十根半截的砖石柱础,坍塌的防御塔只剩断垣残壁,还有绿洲边缘兴建的城市群框架,狭窄的小巷,土坯搭建的民居。遗迹历史建筑内设置社会生活博物馆、阿拉伯马博物馆,兼空调休息室,免费供水,步行道加盖遮阳篷,我们才能在十二月依然炎热中坚持游览全程。
马斯马克堡(Al Masmak)在利雅德南郊,建于1865年,巨大的泥砖黏土城堡最初是军事堡垒,城墙厚重,每个拐角处都建18米高瞭望塔,正门仅二米宽。沙乌地王国统一战争中重要的利雅德战役就发生在这里。阿卜杜勒阿齐兹(也称伊本沙乌地)流亡科威特多年后,反攻夺下此堡垒,重新控制了沙乌地祖居地利雅德,1902年建立第三沙乌地酋长国。
伊本沙乌地在英国支持下,将哈希姆家族驱逐出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和麦地那,统一了分散的各个酋长国,1932年建立沙乌地阿拉伯王国,自任首任国王,国家版图就此确立。城堡作为伊本沙乌地国王的皇宫,对统一和建立当代沙乌地王国至关重要,现在是博物馆。
城堡前是原司法部大楼和礼拜广场,别名「色法尔Safat广场」(伊斯兰历法中色法尔月代表霉运),违背伊斯兰法律者在该广场被鞭打、石刑、斩首示众。2015年朝觐期间,麦加禁寺广场一座吊塔倒塌,造成500多名信徒死伤。须对此事故负责的20几名警察在该广场被斩首。2016年什叶派教士尼姆尔被控「武力对抗罪」,在广场与其他46名犯人一起被处决。沙乌地是君主制国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无宪法,以《古兰经》和《圣训》(穆罕默德谈话文集)为国家立法、执法依据。他们生在当下,却行如古人,依然用宗教法律统治国家,但客观效果是社会秩序井然,治安很好。
堡垒附近阿尔扎尔(Al-Zal)市集已有数百年历史,繁华依旧,为现代化的首都留下一点民间传统氛围。
1870年代英国探险家道尔蒂(Doughty)抵达沙漠腹地小城利雅德,目睹一群艰难求生的贝都因人,写下:干涸的溪流发出有气无力的嘶鸣,中间夹杂着流沙移动的巨大噪声。若上帝没有创造骆驼,这个地区将不会有人烟。
1932年沙乌地王国建立,定都家族发祥地利雅德。从图拉伊夫泥土皇宫走出来的沙乌地家族先人一定无法想象,他们贫瘠的祖国,有朝一日会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获得巨大财富,从落后的游牧部落一跃成为政治上、经济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富裕国家,祖居地利雅德成为人口80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超现代设计的大型建筑拔地而起,地铁行驶着无人驾驶列车,宽阔的街道,漂亮的公园,干裂的土地上树木成荫草坪翠绿。
穆拉巴宫(Al Murabba)在利雅德旧城的城墙外侧,1938年竣工。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离开居住了30年的马斯马克堡,迁入穆拉巴宫,直至1953年去世。宫殿建筑为纳吉迪风格,房间围绕一个中央庭院建造,墙壁和天花板装饰椰枣叶图案,现在是国王博物馆,收藏包括邱吉尔1946年送的劳斯莱斯汽车等。
穆拉巴宫标志着首都第一次大规模扩建,和王国繁荣时代的起点。
国王中心大楼鹤立鸡群,高302米,41层,纺锤型柱体造型,大理石和玻璃幕墙组合,2002年完工时是沙乌地第一高楼。顶部天桥下巨大的倒抛物线空心圆拱设计,远看像开瓶器,能抵抗频发的沙尘暴,减少飓风对建筑物的影响,被评为「最佳世界摩天大楼设计」。
下面几层是高档购物中心,云集了奢华品牌旗舰店,但是顾客寥寥,换乘两部电梯才到达塔顶天空桥。
长65米、悬空300米之上的天空桥画过天际,以一定角度连接两座塔楼。远处费萨尔塔与王国中心大厦隔空相望,遥相辉映。站在天空桥一览万家灯火,沙尘暴后留下的粉尘让天空不晴朗,霓虹灯模糊。财富难以改变恶劣的气候与生存环境,我认为利雅德无论多么现代化也不宜居。
国家博物馆坐落在大花园之中,黄色砂岩装饰外墙,力图保持沙漠国家的本色。几个展厅展示沙乌地王国百折不挠,建国统一的荣辱跌宕岁月,展品较单薄,可以理解。沙乌地没有常年的河流,过去只有椰枣、骆驼、贝都因人能在大漠中生存,富裕之前哪有余力研究历史和文化艺术。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精妙绝伦,外观像打开的一个个沙漠帐篷串联起来,似乎在努力保持游牧民族的本色。图书馆内部很大,可是空荡荡的,感觉首都建筑都很庞大,但是缺乏人气。
离开市中心,三层独栋民居延伸出去,可见到远处沙漠边缘,多数本地人住在那里,有外籍家佣与司机,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老城是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等外籍劳工的聚集地,拥挤嘈杂忙乱,全城唯一一条公交线为他们服务。汽车喇叭响个不停,商店充斥廉价商品。
沙乌地社会分三个阶层:男人,女人和外籍劳工。干活的人都是外籍劳工,拿着微薄薪水,维持城市正常运作,人与人不平等。但是,客观上沙乌地人与外劳共同创造了中东地区最和平最富裕的国家,也给劳工输出国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稳定的财源。
在商场休息区与几位沙乌地女生聊天;她们说女人没有地位,强迫戴面罩,漫长酷热的夏季闷得喘不过气,眼睑被磨破感染。男人可开车去邻国巴林看电影和娱乐,女人不许。
2017年小萨勒曼成为王储,推进世俗化改革,娱乐解禁,电影院、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保龄球馆、电子游戏厅等陆续开张,娱乐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她们最开心的是宗教警察撤销,妇女不强制蒙面,可以开车、独立外出、交男朋友、观看体育比赛和音乐会,同样享受生活,甚至允许参加马来西亚2024年选美比赛,让世界第一次领略沙乌地女性的风采。
国家成立娱乐局,提出「沙乌地2030愿景」,我们赶上冬季「利雅德季」,主题公园内的游乐园、音乐会、体育比赛没有禁忌,是年轻男女约会派对的场所。自由开放的新气息,打破了沙乌地女人内向保守的形象;不过改革有社会阻力,一些女子依然蒙面,许多餐厅依然分单身男性区与家庭区,后者有门帘,方便女性拿下面罩进餐。
沙乌地王国是世界上最保守最封闭的富豪国家,正向国际释放开放信息,大力开发旅游业,推动经济多元化。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禁酒、祷告不变。虽然宗教律法松动,信仰不许动摇,无论在哪里,一如既往地时间一到就跪地祷告。
利雅德融合民族历史与现代活力,让我们一睹沙乌地的过往和今朝。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