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據舊金山華埠商戶向本報表示,過了夏季旅遊季之後,華埠小商業進入冷清期。經營紀念品店近20年的陳老闆表示,再對比前些年周末人潮一波接一波,現在連假日都冷清,這幾年生意愈來愈難做,撐下去變成一種信念。
在華盛頓街(Washington Street)與都板街(Grand Ave.)路口,販售手工包與茶具的李小姐說,以前每天都有旅行團,現在國際遊客少,許多店家靠夏季旅遊旺季補足全年收入,現在淡季提前來臨,只能縮短營業時間、少請員工。
據走訪了解,除街會、夜市等活動期間人潮暫時回流外,平日華埠仍顯冷清。因國際遊客尚未完全恢復,而物料與營運成本卻持續攀升,讓不少商戶陷入兩難。
除了食材、物料等價格飆漲,租金與保險費也讓商家喘不過氣。根據市府商業部統計,華埠商舖平均月租在過去兩年內上漲約一成。許多業主因缺乏長期合約,只能被動接受調整。
經營乾貨店的林太太說,去年業主要求漲租,不接受就不續約。她不敢搬家,因為這裡是老客人基礎,換地點等於重新開始。進貨成本上升、請人成本增加,做得愈多賺得愈少,幾乎每天都在精算怎麼撐下去。
餐飲業情況同樣艱難。經營粵菜館的黃先生表示,雞肉、海鮮、食用油價格比去年貴了兩三成。為了不嚇跑老顧客,他選擇自行吸收部分成本,但利潤幾乎被壓縮殆盡。以前開餐館是養家,現在只是維持。
雖市府推出小商業復甦基金與店面修繕補助計畫,但不少業者反映申請門檻高、流程複雜。林太太說,英文不好,表格看不懂,請人幫忙又要錢,最後乾脆放棄。
多位華埠商會代表指出,小商戶在城市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僅提供就業,也維繫社區文化。他呼籲市府在補助政策上更貼近基層,例如簡化程序、提供中文協助,讓真正需要幫助的店家拿得到資源。
面對眼前的挑戰,華埠商家紛紛尋求新出路,茶館與藝術團體合作推出茶藝體驗課,吸引年輕族群;餐廳利用社群媒體推外送與折扣活動,吸引客源。
旅遊導覽志工劉欣表示,華埠正在轉型,希望遊客看到除了中餐之外更多元的文化體驗。只要人願意再走進來,這裡就有希望。
但多數店主仍處於對前景感到不安,又不忍放手多年苦心經營的局面,陳老闆說,家族在這裡做生意幾十年,希望下一代還能看到華埠的燈籠亮著。對他們而言,撐店不只是生意,更是一份情感和責任。

非街會夜市平日的華埠,人流量稀少。(記者李怡╱攝影)
華埠小商戶代表踴躍參加市府社區會議,尋求更多關注和資源。(記者李怡╱攝影)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