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許多華人眼中,美國長照產業似乎是穩定又長久的「金飯碗」:人口老化、需求龐大、政府監管比較完善。但實際經營者,卻深知其中風險。在河濱縣經營「Midtown Villa」住家式養老照護機構(RCFE)的張成傑(Jack Zhang)就親身體會到,這並非一條「無風險」之路。
年僅23歲的張成傑畢業於洛杉磯加大(UCLA),今年2月「子承父業」,在河濱縣海梅特市(Hemet)成立並擔任「Midtown Villa」養老院院長。開業初期,他滿懷理想,希望能為更多長者提供舒適、尊嚴的居住環境。然而,一場出乎意料的財務壓力,讓他正付出沉重代價。
張成傑回憶,剛開業時,為盡快讓機構步入正軌,也希望能多接納長者入住。當時有人介紹六位80多歲的年長者,一夜之間就送了過來;而且文件看起來齊全,工作人員核對後,就很快安排入住。
然而幾天後,當他再次仔細審查這批入住者的文件時,驚覺有問題。「所有簽名都不是老人直系親屬,有的甚至是其他養老機構的人員」。文件中雖有健康報告與入院同意書,但財務與監護人資料全屬假造。
根據合約,每位長者每月需支付約3000美元,涵蓋食宿與照護費用。然而入院三天後,費用遲遲未入帳。養老院花了一周時間追查,最終確認六位老人都無法找到任何親屬聯絡方式。
張成傑表示,這些老人年逾八旬,雖能言語,但多數有認知障礙,無法清楚表達家庭資訊。他懷疑這些老人可能被其他養老機構「轉嫁」過來,透過偽造文件卸責。「也許是家屬不願贍養,或者是同業把照護負擔丟給我們。」
儘管這六位長者的入住費用已拖欠半年、累積金額高達數萬美元,張成傑仍堅持不將老人趕出門外。他語帶無奈地說:「在找到他們的家屬前,我不能讓老人們流落街頭。」
張成傑指出,RCFE在南加內陸地區仍相當少見華人經營者。RCFE多為非醫療型設施,主要依靠住民的退休金或家庭資金支付住宿費,而醫療部分則透過保險或政府補助。目前「Midtown Villa」可容納百餘長者,但實際入住僅30多人,其中還有六位屬「白吃白住」的特殊案例。
張成傑坦言,這次事件讓他學到深刻教訓:「經營長照機構不能只看入住率,更要嚴格審核財務與背景資料。開業初期太希望老人入住,是太相信人了。」
談及這六位無法聯繫家屬的長者時,張成傑也提到另一層社會現象︰「在美國,也存在某些子女領取父母退休金卻不養父母的情況。老人被拋棄到養老設施,而老人們的退休金被挪用,這其實是一種吃老人福利的惡劣行為,令人痛心。」
他說,政府雖然設有老人保護機制與監管部門,但實務上涉跨縣、跨州甚至跨機構的情況時,查核與聯繫都非常耗時。「與政府打交道,唯一的麻煩,就是要耗費大量時間。」
儘管已為這六位老人花費數萬美元照護成本,張成傑仍堅持每日照顧,並持續透過社福機構與成人保護服務(Adult Protective Services)嘗試尋找家屬。
他說:「做長照行業,要有良心。雖然我現在吃虧,但至少讓他們有床睡、有飯吃。希望有一天,通過我的努力,能夠聯絡到他們的家人。」
河濱縣Midtown Villa養老院院長張成傑。(記者啟鉻/攝影)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