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落差」與「生活適應」,成為許多新移民家庭共同課題。從語言障礙、社區融合、到親子關係與心理健康,這些挑戰都需要時間與理解來化解。華人心理諮詢專家提醒,新移民若能敞開心胸、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尋求專業資源與情感支持,就能更快在異鄉找到歸屬感。
美國內陸華美協會(ICAA)創會會長周克蕙表示,華人新移民來到美國,常會經歷文化落差、語言隔閡與生活習慣不合等多方面的不適應。比如說話音量過大、待人接物欠禮貌、穿著打扮與當地風格不符、習慣炫耀車子、房屋外觀違反社區規範等;在子女教育上,當孩子出現逆反情緒時,父母往往以嚴厲責罵或體罰應對。這些現象,其實都源於文化差異與適應期的不安。她提醒,「入鄉隨俗」是融入美國社會的重要一步,新移民應主動接觸鄰裡、參與社區活動,學習並尊重當地的文化規範。
周克蕙指出,許多新移民家庭在適應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心理壓力與婚姻緊張。有時夫妻爭吵、家庭暴力頻發,甚至引來鄰居報警、警察上門。ICAA針對華人新移民的心理適應問題,多次邀請心理專家舉辦講座,鼓勵民眾多觀察、多了解,並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逐步擴大社交範圍。她強調:「不要總是困在華人圈裡,不要封閉自己,走出去才會有新的人生機會。」
資深婚姻與家庭心理諮商師(LMFT)ChenYu Liu指出,新移民在初到美國時,必須面對語言、經濟與生活上的多重挑戰。若有親友陪伴,能獲得心理慰藉與實質支持;反之,若缺乏人脈,就更容易感到孤立與焦慮。她建議,新移民應儘早尋找可依靠的資源,包括學校、社區中心或新朋友,她說:「有的人會選擇去教會、參加志工或社區活動,這些都是重新建立支持網絡的好方法。」
她特別提到,若家庭有自閉症兒童,美國有許多支援管道,學校及家庭醫師都能提供協助。「很多自閉兒經過長期培訓與教育,也能融入社會、就業甚至攻讀博士學位。」她鼓勵家長不要放棄希望。
身為心理諮商師,同時也是移民的過來人,ChenYu Liu坦言,從台灣移民美國時,也曾歷經艱難,曾在餐廳打工多年,但她認為那段經歷是人生的寶貴磨練。她說:「那是一種額外的收穫,讓我更能理解別人的掙扎與成長。」她勉勵新移民夫妻,面對困難要同心協力,不要被過去的失敗束縛。她強調:「只要撐過最艱難時期,苦盡甘來之後,你的人生故事就能成為幫助別人的力量。」
參加社區華人舉辦的園遊會也是新移民接觸外界機會。(記者啟鉻/攝影)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